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功勋电影放映机


■徐 伟

“几十年前,部队放映员就用扁担挑着这台长江牌16mm单机式放映机,给基层官兵放电影,送去了无尽的欢乐。这台放映机也被官兵亲切地誉为‘功勋电影放映机’。”在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俱乐部,宣传科干事何阿芳向新战士讲起“功勋电影放映机”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巢湖之滨的白湖农场,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匮乏单调。“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官兵们除了训练执勤就是吃饭睡觉,没啥娱乐活动。”一位退伍老兵回忆说。

“由于部队任务特殊,驻地分散,最远的两个连队相距40多公里,俱乐部电影组的同志就挑着放映机挨个连队放电影。尽管画面模糊,声音也不清晰,但自从有了电影,寂静的军营热闹起来。每次来放电影,战士们欢呼雀跃,别提有多兴奋。”现在已70多岁的原老五团二连指导员尹如珍,忆起当年放电影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那时放映条件落后,部队仅有一台长江牌16mm单机式放映机。由于机器陈旧,放映时经常会出现卡带、断片,农场电压还常常不稳定,导致放映机氙灯不工作,不得不暂停放映。一部本来时长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足足要放两三个小时才能放完。即便如此,官兵看电影的兴趣依然浓厚,大家开玩笑地说:“只要银幕上有人、喇叭里有声,就行!”1985年底,俱乐部向上级争取到一台井冈山104型35mm放映机。“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6名放映员分成两组,轮流下部队放电影……”当年第一任电影组长张耀华说。

老式电影放映机最大的特点就是笨重,放映机的主机、支架、电源加起来重达200余公斤,一部影片的胶片50余公斤。白湖雷雨天多,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连步行都困难,加之大部分执勤点周围都是沟沟坎坎,拖拉机更是“步履”艰难。每遇到雷雨天,放映员们就吃尽了苦头。原本笨重的设备变得更加沉重,但大家最担心的还是放映设备被雨淋。

那些年,是电影组吃苦受累最多的时期。放映员们每年行程上万公里,放映350余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不仅练就了一副硬脚板,还掌握了一张“活地图”。尽管白湖地形复杂,但放映员们人人都称得上是“白湖通”。每名放映员的肩上、手上和脚上都留下一层老茧。身处艰苦环境,他们把《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一部部经典战斗影片送到基层,给官兵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当年的老兵回到部队,看到熟悉的扁担和锈迹斑斑的放映机,激动地说:“当兵最美好的回忆,都是这些‘老疙瘩’带来的。”

1991年7月的一天,放映员祝伟平至今难忘。那天,他带着电影组的同志到驻守在白湖阀门厂的中队放电影。为了不让官兵等太久,祝伟平想到一条通往中队的小道。正值盛夏,白湖到处都是水泽,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水泽中。祝伟平挑着放映机走在田埂上,放映员李崇仁和仲继春抬着影片紧随其后。突然,祝伟平的左脚踩到塌陷湿地,一个趔趄,眼看放映机就要落入水中。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猛转身,将放映机推到了草地上,自己却结结实实地摔进水泽里。“小李,赶紧看看放映机有没有摔坏?”祝伟平浑然不顾全身的泥巴和水,最惦记的是放映设备。看到此景,李崇仁很受触动,主动要求接过扁担挑,却被祝伟平拒绝了。在祝伟平心里,这台放映机是能给战友们带去欢乐的宝贝疙瘩,自己挑着才最放心。

2011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军营文化生活的提升步入快车道。放映设备从原来的胶片放映机更新换代为移动式数字放映机。放映机原本笨重的体重,瘦身到50余公斤,沉重的胶片也升级为小小的硬盘。放映操作简单快捷,放映效果更好。文化干事张剑是从老干事王发中手里接过放映的差事。“现在放映条件好了,设备也更新换代了,我们更加注重贴近官兵需求,提升放映质量,尽量做到‘新影片即到即放’。”

那年,总队组织反恐分队大比武,支队65名反恐队员整装待发。出征前,电影组在靶场上放映了影片《冲出亚马逊》。虽然这是部老片,但在特定场地、特殊时机放映,影片中中国军人不服输的精神,令队员们受到极大震撼和鼓舞。比武场上,反恐队员们正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拼劲,最终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去年夏天,在白湖农场给驻训官兵放电影的放映员邓绍祥说:“在露天放电影,我守在移动式数字放映机前,场下几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银幕上,情绪随着剧情变化而起伏。白湖上空悬挂着一轮明月,那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啊!当时不知怎么的,我眼前浮现起了我的前辈们,他们肩挑着老式放映机行走在田埂上……”

当年俱乐部电影组用过的扁担和老式电影放映机,如今已寂静无声,但人们对它们的记忆不会减淡,老放映员的精神永不褪色。他们的故事就像电影一样,继续在放映,代代流传。

题图设计:王晨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