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策划②:抢险救灾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胜仗

——人民军队积极投身抢险救灾成为战胜各种灾害的中流砥柱


■本报特约记者 魏联军 王根成

俯仰天地,纵览古今。

越过百曲千折的时代峰峦,铺展风云变幻的历史卷轴,回望五千年人类文明进程,疆域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数不清的自然灾害也给华夏大地带来沉痛灾难。

70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生生不息。历史之笔生动记载了岁月长河中的伟大壮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军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战胜各种灾害的中流砥柱,谱写了一曲曲彪炳史册的激越壮歌。

从逆行的背影感知中国力量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6月17日22时55分,灾难再一次突降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半小时后,宜宾军分区抗震救灾先遣队官兵在夜色中抵达灾区。当人们惊慌撤离时,他们向着危险逆行而上。

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不顾生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举动屡屡被人们刷屏。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人民看到了从天而降的“逆行”: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无地面标识条件下,从5000米高空空降茂县,建立与外界的通信联系。

生死战场是检验一支军队战斗力的试金石,更是衡量宗旨意识的大课堂。人民军队在赶考抢险救灾战场的征途上,考官是谁?是人民!考试内容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5年6月1日,湖北省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的“东方之星”号客轮救援现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5000余人参与救援。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连救两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男神”。一位网友的留言意味深长:“当他潇洒帅气的脸庞流着鼻血露出水面,我们看到了中国战士最震撼、最俊美的模样,感受到了灾难中生长的中国力量。”

抗击非典中的“最美天使”、抗洪大堤上“最美睡姿”、火灾现场中“最美逆行”、长江浊流里“最美潜游”……风雨70年,人民军队奋勇向前,我们之所以能战胜那么多大灾难,孕育出那么多英雄,就因为我们党拥有一支敢于赴汤蹈火、舍生逆行的威武之师。

时针拨回到1954年夏天,武汉遭遇特大洪水,党中央命令武汉附近驻军和150万市民打响“武汉保卫战”,从仲夏到深秋历时100天,武汉安然无恙,受到毛主席高度评价。

44年后的那个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建军节这天,驻豫某师已宣布精简整编命令,退伍老兵举行向军旗告别仪式,深夜接到抗洪抢险命令时,该部官兵仍是第一时间打起背包奔赴一线。很多同志讲:“面对精简整编,我不知道明天会干什么,但面对滔滔洪水,我知道只能进不能退。”部队与洪水搏斗40多天,完成任务返营后,不少官兵背上行囊默默离开了老部队。

穿越灾难,砥砺奋进。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大灾害,以人民军队为核心的各方救援力量总是能迅速集成大合力,不惧艰险展开生死大营救,充分展示了党的凝聚力和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当熊熊烈火燃烧时,军人是水;当肆虐洪水袭来时,军人是堤;当不测地震发生时,军人是钢铁脊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这支雄师劲旅所迸发出的气吞万里的精神力量之源,永远是为人民服务这颗不变的初心。

从驰援的脚步感受中国速度

抚定思绪,回望汶川。

今天,如果复盘震后72小时内的实况,依然令人震撼:地震发生仅10多分钟,原总参谋部作战部就发出第一道救援命令,指挥14.6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赶往灾区,原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转;8分钟后,原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第一个伤员……

汶川大地震,唤起人们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那时受装备制约,缺乏机动能力,第一批赶到的部队是5小时后,大批部队在震后20至30小时后赶到,因缺乏特种装备与专业工具,有的战士用手扒废墟救人,十个指甲都磨掉了。

两次灾难相隔32年,其间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军队全面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可以说,每次中国速度救援的背后,都是对中国军队的一次特殊检阅。

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全面建设取得的变化和成就,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变化就是,经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砥砺,人民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大幅提高—

顺畅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应运而生,军地应急联动机制运转高效,军队应急专业力量形成规模,侦察、通信、测绘、气象等新型装备陆续列装专业部队;非战争军事任务训练写入新的军事训练大纲,水电、爆破、道桥等专项训练写进专业分队训练大纲,抗击自然灾害的诸军兵种联合演练定期展开,快速反应和专业救援能力大大增强……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这是人民军队经过改革调整进入战区新体制之后,第一次面对地震灾害考验。人们注意到,军队救灾指挥机构悄然从原成都军区变成了西部战区,挥师灾区的人民子弟兵,也拥有了新的番号,救援现场,随处可见生命探测仪、破拆装备等先进救援设备;24小时内,6万余名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安全大转移……

时光荏苒,人民军队迎来92周年华诞。回望如虹征途,三军将士一次次闻令而动,把忠诚编织进八一军旗的经纬,把和平年代非战争军事行动伟大实践书写进共和国史册。可以预见,这支昔日在抢险救灾战场上屡建功勋的队伍,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上,一定会赓续荣光、不负众望!

从倒下的身躯感悟中国精神

这些场景和名字,早已为人熟知。今天,站在英雄辈出的时代长廊里,回望他们的身影,依然动人心扉。

他的身影,倒在荆州抗洪大堤上,8天前火线入党,实现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他的青春,淹没在抗击 “尼伯特”台风、抢救人民群众的滚滚洪流中,曾牵动亿万国人的心;

他的英魂,消逝在残垣断壁间,这位在请战书上写下“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的士兵,用生命践诺。

李向群,20岁;刘景泰,22岁;武文斌,26岁。这是三位英雄牺牲时的年龄。

我们目睹一个个英雄远去,也目睹更多英雄走来!

11年前,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60万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4名站着睡着了的执勤士兵被摄入镜头,感动大江南北。有人慨叹:醒着时,他们是一堵安全围墙;睡着时,他们是一座巍峨高山!

官兵们说,人民是我们的江山,也是我们的靠山!

今日中国无战事,并非中国无“战场”。对中国百姓来说,战争是一场灾难。对中国军人而言,灾难是一场战争。在军队抢险救灾的镜头里,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那些赴汤蹈火的脚步,早已化作热血铸就的丰碑,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面前的灾害,用生命守护身后的百姓和财产。

汶川威州镇,一座“红军桥”横跨岷江。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受阻于此。当地百姓冒着炮火修复这座被炸毁的索桥,帮助红军渡江转危为安。70多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作为红军传人的人民子弟兵,又跨过这座桥,舍生忘死救百姓于危难之中。

如今,穿行昔日的汶川灾区,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标成为一道风景线—“八一学校”“八一康复中心”“八一路”……解放军的情、子弟兵的爱,已化为这座城市的永久记忆,成为一个高高耸立的精神坐标。

70年风雨征程,70年气势如虹。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昔日山崩地裂的灾难,挡不住人民子弟兵前行的脚步。今天,更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人民军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铿锵步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