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县南腰界镇位于渝黔交界的蜿蜒群山中。如今走在南腰界镇红军街上,沿街群众讲起与红军的故事,如数家珍。
采访中,记者遇见了村民刘佐根,听他讲述爷爷刘心扬与红军的不解之缘——
“在遵义市博物馆里,有一支用乌木做的烟杆,那是贺龙当年送给爷爷的礼物。”刘佐根告诉记者,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红三军缩编后的红七师、红九师入驻这里,当时的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镇上的一座大院内。起初,当地反动地主武装蛊惑煽动群众对抗红军。可“天地之间有杆秤”,红军到来后,既帮百姓挑水砍柴,又带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孰好孰坏,老百姓心里如明镜一般。
尽管地主乡绅三令五申“不许老百姓帮助红军”,但当地群众还是义无反顾去帮助这群“待他们最亲的人”。
一天,贺龙路过刘心扬家门口,被一阵清脆的敲击声所吸引。推门而入,他看到一位老银匠正在加工银器。
“老乡,你除了打银器外,还会修补其他东西吗?”
“您有什么需要我修补的?”
“军号可不可以修?”
“可以拿来给我看看。”
贺龙随即命令警卫员回去,通知司号员带着军号过来修补。
不一会儿,司号员拿着军号赶来。刘心扬看号身只是裂了一条缝,便三下五除二用红铜焊好修妥。拿着修好的军号,司号员当场试吹。顿时,号声嘹亮、直冲云霄。
“能否麻烦刘师傅帮我们把破损的军号都修一下?”贺龙客气地问道。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那天,刘心扬顾不上吃饭,连夜赶工,第二天就将所有军号修好交给了红军。
得知此事,贺龙深受感动,登门拜谢。
“刘师傅,你为红军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真是谢谢您啊!”贺龙说。
“能为红军做些事,我很荣幸。以后有啥需要我老银匠出力的,尽管吩咐,就是拼上老命我也帮你们做好。”刘心扬斩钉截铁地说。
几天后,贺龙再次来到刘心扬家,并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银口哨:“刘师傅,这种口哨你能做吗?”
刘心扬仔细看过后,欣然应允:“没问题,做多少?”
“这些银子您拿着,把自己的工钱留够后,能做多少做多少。”说着,随行的红军干部从行李中掏出一包碎银子,交给了刘心扬。没想到,刘心扬不仅一文工钱没留,反倒把家中的一些料银也熔了,起早贪黑为红军赶制银口哨。
刘心扬不知道,自己不过是帮红军打了几百只口哨,却为将士们决战白石溪立下了战功——
原来,红军之前只为排长配口哨。这次,贺龙见哨子有富余,便灵机一动,为班长也发了口哨,决心给敌人唱一出“四面楚歌”。
果不其然,在战斗中,当敌人听到响亮的哨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便草木皆兵,误以为红军有了增援,于是纷纷缴械投降。这便有了“银哨一响退敌兵”的故事。
听说红军战斗胜利的消息后,刘心扬憨然一笑:“没想到我老银匠一不会打枪、二不会开炮,竟然还立了战功!”
为了表达感谢,贺龙执意要把自己常用的烟杆送给刘心扬。推辞不过,刘心扬便将其收下,并作为传家宝珍藏了起来。
“爷爷将这支烟杆珍藏了多年,后来将它捐献给国家。他说,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红军和南腰界人的军民鱼水情。”语毕,刘佐根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上图:重庆酉阳县南腰界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陈列室一角(7月17日摄)。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