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更巧妙的武器

——读《前线》有感(八)


■钱均鹏

新年伊始,“长征副刊”刊发的话剧《前线》深深震撼了我。一部话剧,穿越时空成为经典,在当下仍具有如此强大的警醒和冲击力,它关注和映照的一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这支军队,之所以无往不胜,正是因为在战争年代,我们并不是对手口中所谓的“土八路”。那时候,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有前瞻性的把握和主动作为,有彻底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战略思维和军事文化,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而成为在党的领导下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的中坚力量。

特别是每当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都会自上而下适时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守正创新,克服“本领恐慌”,时刻警惕出现“戈尔洛夫”。当年为《前线》发表的社论明确指出:戈尔洛夫“没有使用头等军备的能力,却又不学习,摆老资格,甚至打击排挤有能力的人。只有把他们教育过来,如果教育不过来就撤换下去,战争才能胜利。”朱德批评我们队伍中出现的“戈尔洛夫”苗头,说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一辈子也不会够的”;徐向前也指出:“谁不愿当戈尔洛夫,谁就应该好好学习。”

战斗力是军队兴衰存亡的决定力量,而文化与构成战斗力基本要素之一的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它是教育士兵为谁而战的思想利器,是鼓舞士气、提高军政素养的有力武器。聂荣臻说:“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但如何建设真正有战斗力的军事文化呢?《前线》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领袖向指战员及时推荐《前线》,以戏剧的生动形式警醒我们:我们具备远眺未来、前瞻性的思维和战略眼光吗?我们有实事求是不断学习升级打胜仗的能力吗?我们能创造引领时代前行的先进军事文化吗?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巧妙的武器了。”这对我们今天新军事文化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如今,移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军事文化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新时代的官兵更愿意看到视觉冲击力强、可实时互动、可跟帖打“call”的体现科技发展最新水平的文化形式。军事文化必须摒弃单一性,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内容和呈现平台、展现方式的多样化。军事文化只有深刻嵌入军事斗争,进入军事一线,才能永葆先进性。

我想,这或许就是领袖重提《前线》这部话剧的深意吧。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