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一带一路”的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杨婷婷

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新闻发言人对话会,7月17日在中国贵阳开幕。与会代表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发布工作成为国家间良好沟通的重要桥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助推器、民众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催化剂。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应者云集,目前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汇聚起了共谋发展的正能量。然而,由于各国对中国的认知不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理解不同,难免出现惯性思维、对接困惑、认知落差等问题。

就“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场合发表重要演讲,发出阐释中国理念的最强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如此坦然回应,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让“一带一路”成为各国互联互通之路、互利共赢之路、面向未来之路。

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常常主动阐释、积极回应,在各种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关于“一带一路”的规则问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一带一路”是规则导向的,“我们不搞小圈子,不设高门槛”;关于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强调,“一带一路”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关于债务问题,一些西方人士自以为抓住了中国的“小辫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明确表示,一些国家债务问题与“一带一路”建设及其项目没有必然联系,中国企业所选择的投资项目都经过了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这些积极发声,不回避问题,也有力回应了抹黑“一带一路”的言论,廓清了疑云,在国际上树立了“一带一路”的正面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为了更好地向外界就“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释疑解惑,中国不仅应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应放大合作伙伴的声音。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指出,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之说完全是误解与无稽之谈;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不少非洲国家领导人更是主动驳斥“掠夺资源”“债务陷阱”等抹黑中方的论调。这些参与并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国家的声音,远比那些随意的臆测、恶意的抹黑更为真实可信,也更需要被国际社会听见。

在中外人文交流越发密切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书籍、纪录片、电视节目等为手段的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理念;各种交流会、智库论坛等开放的对话平台,使更多人得以参与到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中来,用自己的话语去阐述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只有积极促进全方位的交流,才能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让中国理念得到更多理解和赞同,“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进展得更平稳、更顺利。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