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和平病”亦须心药医


■陈永义 刘媛媛

●“和平病”因其迷惑性、隐蔽性、传染性而危害极大。虽然和平意味着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天伦,但不意味着军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和平病”对军人而言通常表现为敌情意识淡薄、武备废弛、贪图享乐、追名逐利。患上“和平病”的军队,看似“金玉其外”,其实“败絮其中”,无一例外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考验和真枪实弹的检验。

“和平病”是一种什么病?要搞清楚这种病的病源、病根,寻找治疗良方,还需先弄清楚为什么战争时期不容易患这种病。战时军队时刻都在打仗,军人眼中有敌人,心里有战斗,肩上有责任,因而从肌肉细胞到大脑神经,从每名战士到整支军队,都始终处于紧张、忙碌状态,哪怕是做梦,也是“铁马冰河”“直捣黄龙”。这种严酷的战争环境、完善的“免疫机制”,使“和平病”无滋生土壤、无可乘之机。和平原本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缘何成为罗马军团、清朝八旗兵的“致命毒药”?这似乎是一种“历史嘲讽”,发人深省。有些人患上“和平病”,究其根源,是忽视了和平与战争的辩证法,忘记了和平的相对性,殊不知唯有“重战”“善战”才能“止战”“胜战”;是忽视了军人的真正使命,忘记了和平“守护者”的角色,殊不知将“和平勋章”挂在胸前的同时,更应永远将敌人装在心中。思想的锈蚀比枪炮的锈蚀更可怕。“和平病”的病根其实在思想上,这是一种“心病”,心病亦须心药医。

常听“盛世危言”。和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和终极理想,但纵观人类历史,和平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自相残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顿号”。我们享受了长久的和平时光,因此,一些人就淡忘了战争硝烟的味道,渐渐觉得战争离我们非常遥远,乃至变成了一个“传说”,即使听惯了“狼来了”的故事,也变成了习以为常的“村民”。殊不知,战争与和平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随时一捅就破。世人眼中没有战争,但军人心里要有战争;和平年代军人很少流血牺牲,但要时刻准备着流血牺牲。我们要看清边防海岛柔中带刚的博弈,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斗争,对和平表象之下战争的“阴影”和“潜流”洞若观火、了然于胸,从而安不忘危,朝夕惕厉,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当好国家的“守夜者”与和平的“守护神”。

常思“望尘知敌”。有人说,歌词在寻找旋律,骆驼在寻找沙漠,钻石在寻找瓷器。同样,和平时期国家可以没有敌人,但军队不能没有对手,军人不能不知敌情。对军人来说,棋逢对手很悲壮,但没有对手同样也是一种悲哀。对手是认识自身的“清醒剂”,是磨砺军队的“磨刀石”,是凝聚军心的“黏合剂”。不能因为几十年没有打过仗,便忘了真正的对手是谁、在哪里、怎么样、要干什么了,由此便夜夜高枕无忧,却将寻找对手、研究敌情视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殊不知,我们在看和平的风景,对手却在寻找我们的漏洞。为此,我们应瞄准盯紧对手,把脉其战略企图,关注其发展动态,在战场建设、战法运筹、装备发展等方面因敌施变、高敌一筹。只有研究对手、熟悉对手、学习对手,才能最终超越对手、慑服对手、打败对手。

常养“浩然之气”。“气者,人之根本也”。战争是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双重较量,“一鼓作气”“哀兵必胜”,都说明“气”对于军队、对于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气”是锐气、血气、正气,能够转化为旺盛的士气、凌厉的杀气。战争环境中,可以踏着战友的血迹化悲痛为力量,可以在生死关头“背水一战”,由此气壮山河、势不可挡、无坚不摧。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平时期,军人虽远离了战场硝烟,但“气”不能松,更不可泄,否则“和平病”就会乘虚而入、渗透腐蚀,应该常常培气、养气、砺气,培育坚定信仰、牢记使命的豪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锐气,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义气,精忠报国、疾恶如仇的血气,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勇气。这些“浩然之气”只能从“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崇高使命中来,从视荣誉如生命的必胜信念中来,从从难从严的实战化训练中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