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万籁俱寂。数架歼-10战机拖着尾焰拔地而起,呼啸着飞向天幕。
在空军实战化训练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夜航训练早已成为航空兵部队的“标配”。但这些战鹰身上的“红白蓝”三色涂装,却显示出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
他们因“蓝天舞者”的身份被世人所熟知。惊险刺激的特技飞行表演,让他们收获了无数赞美与掌声。
可黑夜却是他们鲜为人知的“第二战场”。夜幕下没有绚丽的彩烟,没有欢腾的观众,有的只是为实战化训练付出的不懈努力。
“既是表演队,也是战斗队”——自1962年组建时起,八一飞行表演队就把顽强的战斗基因深深融入血脉。“国家大礼,万无一失”……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激励着一代代表演队队员发扬战斗作风,履行蓝天仪仗使命。
1984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阅兵上,时任队长侯洪仁带领机群在超气象条件下强行起飞,准时拉着8条彩色烟带通过天安门。
返回途中,预定机场上空,恶劣的气象条件无法保障飞机安全落地,地面指挥员指挥多个返航机群前往其他机场降落……规模庞大的多个机群,在同一空域、同一高度,却航线不同、速度不同,安全风险很大。
侯洪仁带领机群以目视联系,安全返回机场,圆满完成阅兵任务。
换装歼-10战机以来,随着八一飞行表演队“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复杂气象条件、复杂陌生地域进行飞行表演逐渐成为常态。
2017年11月,表演队赴阿联酋参加迪拜航展,并飞赴巴基斯坦进行飞行表演。迪拜沙漠地区的表演空域内,高温导致空中气压不稳定,容易形成紊流和乱流,给空中队形保持增加难度;巴基斯坦表演区域海拔1600多米,表演面临不少困难。
“特技飞行表演就是战斗。”队员沈元吉话语铿锵,折射整个飞行表演队对自身“战斗队”属性的清醒认知。
得益于“从作战部队选调优秀战斗员充实表演队,再以优秀表演飞行员交流至作战部队任职”的选拔交流路子,2017年,刚满30岁的沈元吉经过层层严格选拔进入表演队,掀开他飞行生涯新篇章。
然而,获得“表演队员”和“战斗员”的双重身份“认证”绝非易事。一组组日常训练数据,记录了沈元吉的成长足迹:编队横滚、起仰角、压坡度,整个动作过程中飞机姿态始终在变化;4架飞机保持翼尖相距1.5米,高度差不变……为确保空中高度协调一致,单是“推收油门”动作,他就要在地面反复练习数百遍。
“飞行员经过飞行表演历练,在飞行技术、心理素质、国际视野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飞行表演动作具有重要实战化意义,飞行员把表演队的先进理念带回作战部队,能够很好地发挥‘酵母’作用。”表演队政委何延国说。
走进八一飞行表演队荣誉室,一幅战机与长城同框的照片十分醒目。2018年12月6日,表演队开展超低空穿越山谷拓展飞行训练,6架歼-10战机编队飞越燕山深处的黄崖关长城。
华北隆冬,气温低至-10℃,寒冷气象条件给飞行训练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
“山区低空飞行,要求飞行员对于位置、数据的控制更加精准。气流乱流多、颠簸很严重,给保持飞行编队稳定带来较大影响。”表演队队长曹振忠介绍,这次超低空、钻山谷飞行,既是实战化训练要求、也是特技飞行表演要求,有利于提高飞行员对复杂表演环境的适应能力。
鲜明的实战化导向,还覆盖到机务保障领域。表演队首次参加莫斯科航展,跨国航空机务伴随保障功不可没。精干化、小型化、综合化、集装化的保障机制作用突出。
随队参加保障任务的机械技师白文国介绍说,过去,在国内表演转场时需要六七辆大型运输车运送保障装备。首次飞出国门,保障装备装载由5个方舱减少至两个方舱,机务保障人员也相应减少,但保障水平丝毫没有降低。
今天的八一飞行表演队,始终保持着战术训练水平和战斗值班能力,组织空中加油训练,提高远程机动能力,多次担负战斗值班任务。
“时代,为我们铺就搏击蓝天的舞台。我们唯有奋力拼搏,才能还时代一个精彩。”表演队队员盛懿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