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坚持真理,践行真理,就能从坎坷小路迈上胜利坦途。7月中旬,记者在苟坝会议会址探寻中国革命的薪火之源——

“真理小道”上的那盏马灯


■本报记者 吴 敏 通讯员 欧阳春 刘 宇

84年后,踏上苟坝的“真理小道”,一盏明亮的马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穿透战争迷雾,照亮茫茫夜色。

“那是一盏忧患之灯,也是一盏真理之灯。”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镇亚说,“1935年春夜的那盏马灯、那个身影,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生死命运紧紧相连,也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践行真理密不可分。”

雨中走进苟坝会议会址,老式黔北农家小院里,湿漉漉的一砖一瓦,见证和诉说着历史风云。

1935年3月10日凌晨1时,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发来急电,建议攻击打鼓新场。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会议,围绕“打”与“不打”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遵义战役大捷的鼓舞下,大多数人希望再打胜仗,建立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根据地。唯独毛泽东反对。他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并以辞去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据理力争。最后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通过了攻打的决定,毛泽东刚任职7天的政治委员职务也被表决掉了。

散会后,毛泽东反复权衡这次作战计划的利弊得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红军的命运、革命的前途,他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毛泽东坚持真理,敢于担当。为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早已不顾个人得失。”遵义市播州区档案馆馆长杨生国研究苟坝会议时发现,毛泽东被免去职务之后,仍然想尽一切办法,避免红军遭受灭顶之灾。

毛泽东深知,此时与优势敌人血拼,无异于自寻绝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服住在3里多外的周恩来、朱德。他们一位是党内委托的在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领导者,一位是红军总司令,更了解军事行动的生死攸关,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力也更强。

深夜,毛泽东点起马灯,沿着水稻田埂路,赶到周恩来住处,再一次坦陈不能进攻打鼓新场的理由。周恩来才写好作战命令,正准备休息,据他回忆,毛主席“半夜提着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把大家说服了。”

凌晨4时左右,中革军委二局截获了敌人电报,确认滇军和川军正秘密向打鼓新场集结。这一情报验证了毛泽东的预判。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同志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恢复了他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的职务。

“打鼓新场之争,引发毛泽东对红军指挥体制的思考,这种看似民主的‘大讨论’决策方式,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杨生国说,“12日,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取代原有的‘三人团’(博古、周恩来、李德),全权指挥军事,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苟坝会议不仅是遵义会议的继续,而且为遵义会议画上圆满句号。”

当年3里多长的水稻田埂路,如今被人们称作“真理小道”。“毛泽东手中那盏为真理而不顾小我、勇于担当的马灯,照亮了长征,也照亮了中国。”杨生国说。

只要坚持真理,践行真理,就能从坎坷小路迈上胜利坦途。这是苟坝的故事,也是历史的启迪。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