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任务是什么?”仲夏时节,记者来到中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采访,听说该基地有一个环境构设营后,顿时来了兴趣。
听到记者发问,该营营长许琳琳指着演习场说:“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参演部队‘下绊子’。”
“绊子”在哪里?带着疑问,记者跟随许琳琳来到一处施工现场,只见数十名官兵正操作工程机械设置铁丝网、反坦克壕等工事障碍。
“作为陆军大型训练基地之一,每年都会有很多部队来到这里砺剑淬火。”许琳琳介绍,为了让演习更加贴近实战,他们要构设尽可能真实的战场环境。
“小心!”说话间,记者来到一处混合雷场,许琳琳提醒记者注意脚下。
“怎么?难道说地雷也是真的?”“那倒不是,不过地雷上的传感器可是真家伙,踩上去会触发警报。”许琳琳回忆,他刚到基地任职时,环境构设还比较简陋。“现在不一样了,一切更贴近实战。”
向演习场深处走去,群山中活跃着官兵的身影。
“无论一支部队在这里参加过几次演习,我们都要确保他们每次面对的是陌生环境。”许琳琳说,为增加演习难度,他们从年初就开始忙碌——几十处电磁环境模拟设备,每月都要升级维护;数百个工事障碍,每年都要更换位置;近千个实弹射击靶标,每次演习后都要重新设置;上万个激光模拟交战系统传感器,每周都要检修调试……
听了许琳琳一席话,记者真切感到,从难从严锤炼部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汗水换来的。
“还有更难的事情。”许琳琳告诉记者,为提升实时监控参演部队行动的能力,基地要求他们升级演习区域视频监控系统,确保全程全域无死角。
为完成任务,几个月里,许琳琳带着全营官兵跑遍了演习区域各个角落。每一个摄像头安装的位置、角度,都要反复计算检验。“现在,演习场的每一处沟坎我都了如指掌。”
采访结束,记者来到营队餐厅就餐,发现许多饭桌前还空着不少位置。
“要不等战士施工回来再开饭?”听到记者的提议后,许琳琳笑着说:“他们不在基地,正在工程兵部队实习。”
原来,在去年的一次演习中,基地一名导调员由于没有参加过机降训练,只能眼睁睁看着空中突击分队行动,无法伴随导调。这件事给基地党委敲响了警钟。随后,他们采取轮转培训的方式,选派官兵赴特种作战、空中突击、工程防化等兵种单位见学跟训,不断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同样的,要想把参演部队锻成好钢,我们首先要把炉火烧旺。”饭后,经过简单休整,许琳琳又一次带领官兵,奔向演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