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人健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及时给救援官兵提供心理支持


■罗微全 王之辉 本报记者 赖瑜鸿

【专家介绍】

赵汉清,全军精神医学中心主任,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主任医师。

张理义,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主任医师。

李光耀,东部战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记者:在一些人眼里,参加应急救援战斗的官兵似乎有金刚不坏之身,他们置危险于不顾,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完全没有害怕退缩的时候。

张理义:这是大家对救援官兵的普遍认知。救援官兵作为灾难事故的救助者,当救援现场的痛苦景象暴露在他们眼前时,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产生心理波动,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从我们医院历次参加的心理支援服务任务来看,发现有少部分官兵在执行任务期间会出现恐惧、焦虑、疲劳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

记者:应激反应的机体表现有哪些?怎样辨别官兵出现了心理问题?

赵汉清:执行救援任务的官兵到了灾害现场,容易精神紧张、心理不适,再加上执行任务时间紧、标准高,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有的战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果之前没有进行过模拟实战训练,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理上,会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症状;心理上,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时喜时怒;认知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的现象;行为上,可能有肢体不协调、遇事退缩等表现。

任何事情都有征兆可寻。基层带兵人只要细心观察救援官兵在工作生活中的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就可以及时发现官兵存在的应激反应并给予帮助。

记者:应激反应可以避免吗,部队做好预防工作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赵汉清:《黄帝内经》中说 “上工治未病”,心理疾病也是这样,需要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避免疾病产生或阻止病情加重。首先,组织心理知识辅导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手段,提高官兵对任务情景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心理防御能力。其次,根据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实际,开展有效的心理防护训练。基层带兵人在执行任务前要让官兵充分了解任务情况,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程度,平时可进行模拟环境的行为训练。再次,搞好执行任务期间的心理服务工作,在救灾预备期间普及心理知识、培训心理骨干、完善心理疏导标准和规范,及时发现隐患苗头,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排除心理障碍。最后,任务结束后,进行心理服务复盘检查,避免让官兵留下心理阴影。

记者:当官兵出现应激反应后,可以采取哪些干预措施?

李光耀:对救援官兵实施心理干预,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显著差别:一是时效性强,救援官兵在执行任务期间产生了应激反应,应当及时对症治疗,使官兵尽快恢复战斗力;二是应激反应只是暂时出现,症状虽然明显,但心理障碍程度相对较轻,不必过度恐慌。

对基层带兵人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应激反应的官兵,工作中眼到手到心到,与部属同吃同住同劳动,随时关注战士的异常举止。其次,及时报告紧急事件,帮助心理医生顺利开展工作。再次,合理安排任务,根据任务轻重,实行轮班倒制度,避免疲劳作业,以便救援官兵恢复体力。

作为专业人员,心理医生在进行干预治疗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告知病情。当救援官兵所面对的场面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他的心理防卫机制就会启动,主要表现在自我压抑,不肯表露出痛苦、紧张、焦虑等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医生有必要告之实情,使救援官兵能正确认知及应对应激反应。二是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顺畅、真实地表达出内心的恐惧和忧虑,才能更好地驾驭与掌控情绪,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合理宣泄是心理调节的一种常用方法。心理医生要鼓励患者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等患者情绪冷静下来再对应激反应产生原因进行客观剖析,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三是引导患者自主进行心理调节。让出现应激反应的官兵适当大声哭一哭、笑一笑,排遣胸中的郁气;改善睡眠和伙食,通过洗热水澡、按摩来有效缓解压力;还可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心理暗示等自我疗法,缓解紧张的情绪;注意尽量不让发生应激反应的官兵独处,积极与其进行交流互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