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疾,雨骤,路逶迤。记者一身雨、两脚泥,登上娄山关。放眼青山,万仞无言,唯有山间窄道,穿越漫天雨雾,把思绪拉回到84年前。
循着讲解员钟光杰的脚步踏上山路,昔日红军战斗过的堑壕、弹坑早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途经一段旧堑壕,钟光杰指着13名红军将士雕塑说:“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拿下关隘……”
含泪登顶小尖山,不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闻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唯有红军战斗纪念碑静默耸立,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惊心动魄。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次日,朱德命令红军部队“向娄山关侦察前进,驱逐和消灭该地敌人”。1月9日,红军部队向娄山关发起总攻,将士们奋不顾身地向山顶冲击。当时,守关的侯之担部利用地形上的优势负隅顽抗。在山顶,红军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白刃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攻克了娄山关。接着猛追溃敌,一举攻占桐梓县城,俘敌数百人,歼敌两个团,乘胜进抵黔北。
娄山关的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2月。2月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向娄山关挺进,与敌军争夺关口。敌人凭险据守,红军猛烈攻击,一举拿下娄山关,歼灭黔军4个团。
“娄山关战斗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出遵义会议调整军事主要领导人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发挥出的巨大威力。”钟光杰激动地说。
在红军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即兴填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碧血洒青山,英魂壮山河。红军将士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政委钟赤兵身负重伤,被锯掉了一条腿,硬是靠着另一条腿爬雪山、过草地……
雨后初晴,红旗招展,娄山关红军小学的学生们身穿红军服举行升国旗仪式。校长袁思海告诉记者,在这个每天做红军操、每周二最后一节课讲红色故事的学校里,每个班都有小小红色讲解员。
“红军不怕牺牲,用生命赢得娄山关大捷。”三年级一班的陈鏊雪头戴红军帽,眼神清澈而坚定地说:“红军长征很不容易,长大后我要当一名老师,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年,中央红军从娄山关出发,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险,从苦难走向辉煌。今天,人民军队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必定能闯过一个个“娄山关”,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进。
上图: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的娄山关。本报记者 吴 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