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对第76集团军某旅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状况的调查——

一名“保送生”的奋斗史


■王钰凯 李柏林 张石水 本报特约记者 相双喜

第76集团军某旅上等兵、二等功臣王宏耀翻越绳网障碍。 杨晓栋摄

进入7月,2019年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和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工作全面展开,共和国军官队伍将补充新的血液。其中,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是军队基层干部的重要来源渠道,是当前部队吸收保留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方式。士兵保送入学的硬性条件非常严格,每年能够达到保送入学要求的士兵凤毛麟角。

据第76集团军人力资源部门统计,这个集团军去年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名额有28个,但最终符合条件的人却仅有26名。从普通战士跨入干部行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保送落选又该何去何从?

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是部队的人

梦想,近了。

难掩内心的激动,上等兵王宏耀和父亲一同走上领奖台。在第76集团军某旅年度表彰大会暨颁奖典礼现场,王宏耀家乡的领导专程赶来,为他戴上二等功奖章。

这枚沉甸甸的奖章,承载着王宏耀的荣耀与梦想。“有了这个二等功,就可以争取保送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从未感觉离梦想这么近。

王宏耀很想在部队长干。对于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而言,从士兵变成军官,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士兵荣立二等功,可以选择退役转业,也可以争取优秀士兵保送入学。

在很多战友眼里,已经24岁的王宏耀选择退役转业更“明智”,因为他年龄偏大,即便上完军校回到部队,发展空间也不大。

不过,王宏耀最初的愿望从未动摇过。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是部队的人——滑降训练,班长做一遍,他跟着做一遍就能达标;队列训练,有人偷懒,他看到会忍不住多说一句;攀登训练,有人半天学不会,他会急得直跺脚。

同班的战友总说王宏耀是“戴着义务兵的衔,操着连长的心”。

在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条件中,有一条硬杠杠是“担任班长1年以上”。

刚刚接到班长命令的王宏耀激动地说:“明年我就可以申请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名额了!”截至目前,他已经满足保送入学的所有条件。

王宏耀的故事,也是大多数“保送生”的故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追梦路上风雨无阻”。

看到王宏耀,六连副连长赵世朋想起10年前的自己。

那时,赵世朋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但他就是羡慕军官,一心想“提干”。

战友们经常见到这个新兵追着班长问:“班长,怎样才能‘提干’?”

“你连军衔都没有,还想‘提干’?”班长笑着回了一句。

自此以后,“赵排长”这个绰号就流传开了。

“想‘提干’有什么不对?不是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因为总是被战友调侃,“赵排长”也有些委屈。

当通过异常艰苦的努力取得保送入学资格,真的成为“赵排长”后,赵世朋忍不住要感激当初那个有点“傻”也特别“倔”的自己。

保送入学,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艰难之路,也是一场异常残酷的淘汰赛。

“前些年,旅里每年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名额仅有1到2个。这两年名额有所增加,但最多的时候也只有5个。”旅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科科长李胜现解释道。

去年,旅里就有11名士兵荣立二等功。随着每年立功的人数增多,申请保送入学的士兵越来越多,竞争变得越发激烈。

已是中尉的马新庆,常回想起自己“提干”前一年的经历。那次,他不慎从“跨越天堑”的钢丝上摔下来,造成脚踝粉碎性骨折。

“难道自己真的废了?梦想到此为止了?”躺在病床上的马新庆曾质疑过自己。最终他顶着压力,以全优成绩完成所有考核,成功取得保送资格。

“成功总是青睐奋斗者。”纵观该旅近年来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能够坚守初心的士兵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

一张来之不易的“入场券”

副连长赵新航是通过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渠道成长起来的干部。3年前,还是中士的他以1个二等功和1个三等功获得保送入学资格,肩章上的“枪”变成“星”,成为一名“保送生”。

《关于改革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培养基层干部办法的通知》中明确了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相关条件——至少获1次二等功以上或2次三等功以上奖励。

对很多想“提干”的士兵而言,这个条件是最“硬”的一道杠。

想要“提干”,别无他途,唯有靠奋斗“杀出重围”。

赵新航保送入学的历程就是一部奋斗史。当兵第2年,赵新航就出名了——他出人意料地夺得尖子兵比武第一名。

这是一个全旅范围内的综合性军事大比武,从攀登、障碍、武装越野到战斗射击、极限体能,涉及课目多、难度大。在旅史上,还没有哪个义务兵闯进这个比武前5名。

随后,赵新航参加了原军区创破纪录比武竞赛。由于临场发挥失误,他仅获得第3名。对于原本信心满满的赵新航来说,这一打击是巨大的——他甚至萌发了“两年后就回家”的想法。

转变出现在之后的一次比武中。不再参赛的他作为保障人员,负责比武场地的维护。结果一到比武场,赵新航发现,前来参赛的大部分人都是昔日的对手,不少人还曾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就这样放弃吗?”赵新航心有不甘,他暗下决心,下次一定重回比武场,再次证明自己。当年,全军特种兵比武开赛,他重整旗鼓,斩获一枚金牌、两枚铜牌,荣立二等功。至此,赵新航达到了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全部条件。

一名“保送生”的奋斗史,就是靠过硬素质赢得这张“入场券”的过程。比武场、演训场是他们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舞台。

去年通过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提干”的李鹏飞,参加过旅里的尖兵比武,也参加过“金鹰-2014”国际特种兵狙击手比武,还在“团队精神”国际比武中夺得金牌。最终,李鹏飞荣立1个二等功和1个三等功,成功“提干”。“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在放弃的边缘挣扎。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他感慨道。

这些来之不易的奖章,代表着“保送生”们过去的辉煌和荣誉,也激励着他们不断发起下一轮冲锋。

谁能成为那个“幸运儿”

“26岁是道坎儿。”上士刘发从入伍时就听老班长们这样说。

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最高年龄是25岁,如果获得二等功则可以延长1年。

如今31岁的士官刘发,回想起5年前的那一幕,感觉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年,刘发错过了最后一次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机会,从此彻底与军官无缘。

“凡是有不符合保送入学条件的,均不予推荐。”该旅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科工作人员解释,每年旅里会组织优秀士兵保送入学人员摸底,而后对保送入学对象的资格进行审查筛选。

人员摸底通常从每年3月开始,由基层连队推荐人选,而后逐级将具备保送入学条件的人员上报至旅人力资源科。据了解,去年这个旅所属各单位共推荐上报10人。人力资源科进行档案审查时,刷掉了年龄、学历、骨干任职等情况不符合要求的5名士兵。

除了严格的档案审查,还有严格的体格检查。去年6月,该旅有5名士兵参加集团军统一组织的士兵保送入学体格检查,其中2人体检结果为“不合格”。根据《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相关规定,这两人被淘汰。

“士兵保送入学,要经历多重洗礼。”旅领导补充说:“政治审查不合格、军事训练科目考核不及格、心理素质测试不合格并经医疗机构确认的,都不得列为士兵提干或保送入学对象。”

是不是通过了所有考核审查,就可以推荐上报呢?当然不是。还要看上级分配的名额。当符合条件的人数超过推荐上报的名额时,需要旅党委研究决定。

“一方面,可以向上级申请增加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名额;另一方面,在考核审查通过的同等条件下,旅党委会根据军事训练、平时表现、参与大项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旅领导告诉笔者,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表彰或参加过全军、国际大项比武竞赛活动并获得前3名的士兵,可以优先推荐。同时,在伞降、爆破等关键专业领域工作实绩突出的士兵也可以优先推荐。

对此,正在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学习的林治世深有体会。去年,他第二次荣立三等功,满足了“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标准。当时,这个旅的推荐名额仅有3个。经过层层选拔后,林治世成为其中一个“幸运儿”。

“提干”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刘刊哭了。

站在退伍老兵代表的发言台上,当着全旅上千名官兵的面,他哭了。

眼泪带着不甘、委屈、舍不得,重重地砸在他手里的发言稿上。

“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在部队发言了。”发言逐渐接近尾声,那双有力的手竟有些颤抖。

假如保送成功,刘刊就不会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对他而言,“提干”是一个长达5年的奋斗计划。

2013年,刘刊高中毕业参军入伍。临行前,他戴着大红花在父母面前立下誓言——在部队好好干,一定要改变命运。

来到部队,刘刊才明白,自己学历不占优势,如果训练成绩再不突出,梦想就脆弱得如同泡沫。

一开始,刘刊就很疯狂,如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在最热的季节,也能看到他全副武装,身上、腿上绑满沙袋,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来回奔跑。即使脚底打了泡、肩膀磨出血、双腿酸得发抖,他依然坚持。

仅用了2年时间,刘刊就入了党,打破了师里攀登课目的训练纪录,荣立了个人三等功。作为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梦想在他脑海里倔强生长……

“只要再立1次三等功,就可以达到条件。”目标就在前方。没有犹豫,刘刊向连队递交了留队申请书。

2017年,他报名参加集团军特种侦察骨干比武,一举夺得两个侦察课目的冠军,再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但由于名额受限、竞争激烈,刘刊最终还是落选了。这次落选意味着年满25岁的他,几乎没有机会跨入军官的行列。

3个月后的退伍季,刘刊决定离开,无论“谁劝都不好使”。

走?就这么走了?

哭着走下发言台的刘刊,有点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那晚,旅参谋长雷仕国来了。在刘刊心里,平易近人的雷参谋长一直像个大哥一样。

“改变命运的方式有很多,保送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雷参谋长劝他好好想一想,“就要选取士官了,留下来吧。”

那晚过后,不知是部队的温暖,还是领导的真诚,抑或是自己的不甘……总之,退役名单上少了一个人。

年底,陆军“精武-2018”比武展开,担任参赛班小组长的中士刘刊走上了比武赛场,与来自全陆军的243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刘刊所在组取得全军第13名的好成绩。

命运似乎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刘刊被旅里评为“军事训练标兵”,又被评为感动旅队“十大人物”,接着又荣立了个人二等功。

灯光汇聚,觉醒仿佛就在一瞬间。对刘刊来说,成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初还是不够成熟,面对挫折,甚至有点软弱。”刘刊羞涩地说。

“提干”落选,何尝不是一次换羽新生?指挥保障连上士张康回忆起自己当兵第5年时的场景——24岁的他距离优秀士兵保送入学还差1个三等功。为了“提干”,张康选择留下继续服役。

然而,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张康并没能获得第2个三等功。“提干”的失利让张康难以接受,可当他看到身边的一些士官不断在部队建功立业时,他明白,“提干”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其实,当张康踏入军营的那一刻,命运就在发生改变。此时此刻,他需要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努力做大师傅,带出好徒弟”

去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勉励在座的士官代表说,努力做大师傅,带出好徒弟。

作为目前陆军唯一的高级狙击技师,三级军士长陈明当兵18年,为部队培养了2000多名狙击手。

陈明也经历过“提干”落选。25岁前,他不够“提干”的标准;等够标准时,他年龄又超了。

不过,对于成功,陈明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把专业做到极致即是成功。

“因为热爱。”陈明一直坚守着他的岗位,“在这里,我能享受到突破自我的那种喜悦。”

一名旅领导谈到,对于那些“提干”失利的士官,旅里总会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

“提干”失利后,时为下士的符兴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旅里维修坦克的技术大拿。

几年前的一场对抗演习中,“红”“蓝”双方斗智斗勇进入白热化。突然,红方两辆主战坦克负重轮被敌方火箭炮炸损。紧急关头,随战车出征的符兴泽站出来说:“让我来试试!”

他和战友快速搬出一个类似千斤顶的装置,几十秒后,这个装置轻而易举地顶起了负重轮。4分钟后,两辆坦克重新启动。像这样的革新器材,符兴泽曾先后研制出一百多个。

如今,已经是一级军士长的符兴泽依旧不知疲倦地坚守在一线,不断攀登着自己军旅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像张康、陈明、符兴泽一样,那些经历“提干”失利却依旧铆在岗位上的士兵还有很多。

装步三连上士杨海红,3年前曾错失保送入学机会。此后,他没有气馁,反而训练得更加刻苦。近年来,他多次在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表现突出。

前不久,杨海红参加上级组织的岗位练兵比武,一举夺得三项第一。庆功会上,不少战友向他祝贺,他却说:“士官‘官’小作用不小。我一定努力做排头兵,带出好徒弟。”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