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从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转变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这必将在自然保护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领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性意义。
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之路,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珍贵的自然遗迹和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作为高价值的自然生态空间,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概念上看,这一对自然保护领域的“孪生兄弟”大同小异,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二者都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在自然保护方面的目标和方向一致。作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都可以保存能够证明地球历史及演化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其中有的还以人文景观的形式记录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再如,二者都是以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为目的,都被划入生态红线,属于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开发区。
另外,作为物种的避难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都能够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保护和恢复自然或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不过,从特征上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这一对“孪生兄弟”还有不少不同之处。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国家公园的国家代表性强,大部分区域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状态,生态重要程度高、景观价值高、管理层级高。国家公园代表国家名片,彰显中华形象,生态系统类型、功能齐全,生态过程完整,食物链完整。与国家公园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更多,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750处,而国家公园试点区才有10处。且自然保护区分布范围广,遍布全国各地,包括陆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
此外,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在设立程序、管理层级、功能区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区别。总的说,由于国家公园更加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的保护,尽量避免人为干扰,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自然状态。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公园更注重人工设施的近自然设计;在管理理念上,更注重对人的教育和引导,倡导社会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保护。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立了国家公园的主体定位,也肯定了其他自然保护地的作用。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家公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其次是自然保护区,再次就是各类自然公园,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自然保护地系统。
国家公园固然最重要,但并不是说自然保护区就不重要。好花也得绿叶护,国家公园替代不了自然保护区。一部分自然保护区被整合成为国家公园,但大量分布广泛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仍然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然保护区仍然在自然保护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