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延安走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杨宏伟

“七七事变”后,国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纷纷来到延安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外语人才的缺乏日益凸显出来。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就把培养外语干部列入议事日程。

1941年3月,为了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中央军委指示,设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不久,俄文队发展为俄文大队,下设一、二、三队。194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抗大三分校改为延安军事学院。12月,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

1942年6月,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两年后,学校增设了英文科,因此不能再用俄文学校的名称,于是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培养了一批军事翻译干部和外语师资力量,为创办正规化的外语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46年1月,延安外国语学校部分师生到达张家口市,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6月,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外语干部训练班师生转入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的外语系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1948年5月,学院迁至河北省正定县城天主教堂。同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改名为华北大学,校址仍设在正定。华北联合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

此时,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我党的外交人手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实需要,要成立新中国,并走上国际舞台,必须培养一支属于自己的外事干部队伍。

其实早在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前,周恩来就亲自组织安排,把从南京、重庆和北平撤回的外事干部编成一支队伍,于3月9日离开延安向东进发,东渡黄河来到晋绥解放区。5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原军委外事组改组为中央外事组,叶剑英兼主任,王炳南任副主任,马海德任顾问。下设三个处,即研究处、编译处和新闻处。中央外事组成为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

1948年4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中央外事组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筹建中央外事学校。1948年6月,经过紧张筹备,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师生为基础,中央外事学校成立。中央外事学校属部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从一开始,中央对学校的建设就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要求办成一所正规化的外语专科学校。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随着平津战役的节节胜利,国民党部队退缩到北平城内,北平成为一座孤城。12月15日,中央外事学校师生奉中央外事组指示随军北上。由于当时北平尚未解放,学校先迁到良乡县城。学校很快恢复上课,除业务学习外,还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重点开展入城纪律教育,有些学生还将参加北平、天津等新解放城市的接管工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外事学校搬迁到北平东郊南巷御河桥。为了满足新中国成立后外事工作之急需,中央指示扩校招生。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30多名学生并入中央外事学校,改称为外国语学校,仍隶属中央外事组领导。到9月份,全校师生已达到1000多名,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1949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正式成立,外国语学校隶属外交部领导。1953年夏季,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外事专业属绝密专业,学校招生按国防军工院校标准,提前到中学选拔学生。这一届共招新生94人。

1954年8月,外国语学校经高教部呈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行政领导关系由外交部转隶高教部。这一时期,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文专修学院、北京俄语学院并行发展。

1959年2月,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设有6个系8个专业和一个留苏预备部。1960年9月,留苏预备部撤销,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1994年4月,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走出驻外大使400多名,出任参赞的有1000多名,被誉为“新中国外交官摇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