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很多父母都喜欢“唠叨”,那些“城南旧事”这次说了、下次还讲,儿女有时不免会感觉有点“烦”。其实,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躁动的心神,用心去聆听父母那些重复的话语时,会发现“唠叨”里面饱含着叮嘱、承载着期望,满满都是对儿女炽烈的爱,因为无论我们多大,在父母的眼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因为军事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军人远离父母,难以膝前尽孝。我们在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还的同时,也会发现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里,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孝敬父母也同样需要奔跑,不要让“谆谆告诫”被“知道了”打断,不要让“心灵沟通”被“我很忙”阻隔,正确对待“唠叨”,听懂“唠叨”,理解“唠叨”,善听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孝道”。
本期“读者圆桌”专栏特别邀请来自陆军第80集团军的几名官兵,和大家分享他们是如何理解父母“唠叨”的。
魏 熙、杨国军、特约记者仇成梁整理推荐
父母的“唠叨阵地”升级啦
■某旅合成一营排长 许文琪
上军校时,每次放假回家,父母总是让我教他们用微信和一些常用的手机软件。我之所以用不耐烦的“总”字,是因为已经教过他们很多次,但他们还是出错。比如,怎么使用视频聊天、如何添加表情包等等。父母对科技设备的接受能力固然让我沮丧,但是看到他们也能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沟通交流时,我也会感到欣喜。
手里拿着批好的休假假条,细算一下,毕业集训、野外驻训、负责新训……已经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回家与父母团聚了。回家前,我点开视频通话,父母在那边又开始了“唠叨”:路上注意安全,打网约车时记得开启软件录音,购票利用手机APP会有优惠……等等,让我大吃一惊——父母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潮”了!
就这样,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我回到了家中。吃过饭后,母亲打开了话匣子:“咱家也装上无线网了,你也不经常给我和你爸发发视频啥的……”我本想着这次休假给家里安装无线网,没想到已经装好了。
“赶紧说重点吧!”父亲打断了母亲的话。“儿子,赶紧连接无线网,别浪费手机流量,咱家网络名称是‘光荣之家’,密码是你名字的全拼和生日组合。”我按照父亲的指点,很快就连接上家里的无线网。
因为我在部队,父母都成了“军事迷”,他们关注的公众号中有“军报记者”“中国军网”“中国军视网”等,母亲说:“想你时,看看这些公众号,就能了解部队的动态,说不定哪天还能看到你上镜头啊!”
“不要乱花钱,好好攒钱,要勤俭节约……”以前,每到月初发工资的时候,父母便唠叨个不停,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然而,用熟手机软件后,父母点开手机上的网上银行,一步步给我演示如何购买理财产品,还“炫耀”他们的理财收入。我也拿起手机,下载了相同的网上银行,一时间我还没有弄明白,父母又在一旁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操作。这一来一回之间,突然发现,与父母的交流增多了,所谓的“代沟”也消失了。
抖音、全民k歌、微博……他们都有账号,甚至还分享了第一次制作的微视频给我。观看母亲制作的“桃园诗会”微视频,给她的每一条抖音视频点赞,为她冲击K歌“冠军榜”加油,不知不觉中,通过“互粉”,我与父母有了更多的话题交流。
半个月的假期过得很快,在父母的“唠叨”中我学会了网上理财、制作微视频和手机相册,受益匪浅。现在,如果父母的微信朋友圈有新消息、新动态,我看到后都会在第一时间点赞留言,只要有时间我都习惯性地认真阅读、细心斟酌,然后在点赞的同时写下自己专属的留言,父母也会给我回复几句或发个表情,这样又多了一个和父母交流的渠道。
前两天,我更换了微信头像,没几分钟,母亲的消息便跟了过来:“用猛兽做头像不好,换个阳光点的!”随后,几十张母亲推荐的头像图片蜂拥而至。对于母亲的“唠叨”,我有些无奈但却很感动,便立即挑选一张换上了。
“唠叨”,其实就是父母对我们爱的表现。从面对面“唠叨”,到电话“唠叨”,再到手机视频“唠叨”,虽然父母的“唠叨阵地”在不断升级,但他们对我的爱从未停止过。
从“唠叨”里品读生活滋味
■某旅作战支援营四级军士长 韩作斌
“20多年前,我和你爹都下了岗,家里没了生计,上有老下有小,那时候日子过得苦啊,不过总算挺了过来……”这是每次我休假回家时母亲“碎碎念”的开场白。
虽说这“唠叨”已听过几十回,而且还有些“不爱听”,但我每次听都会乖乖地放下手机、竖起耳朵,摆出极真诚的表情,和母亲一道回顾那段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讲着讲着,母亲那布满细纹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飞扬起一抹红润,浑浊的目光中闪烁几许动人的光芒。
上世纪90年代,父母所在的工厂倒闭,两个人都成了“下岗潮”中的一员,老人患病、孩子念书,一大家人的生活重担,一时间压得父母喘不过气。而生性刚强的母亲却没唉叹过一声,相信“多流汗吃饱饭”的她鼓励父亲回到农村,拾起了老辈人“靠地吃饭”的活计。
没有经验自己摸索,没有钱物东拼西凑。困难再多父母也没轻易放弃过,都说五年不长果的小树苗,经过父母的精心培育三年就蔚然成林,开始有了收获。20多年风里雨里,春掐枝、夏护林、秋打果、冬保根,一年到头两个人在果园里忙个不停,靠着勤劳的双手带着一大家人“奔小康”。
“老天不欠劳苦人”“勤耕不愁吃不饱”“干活要下大力气”……这些朴实易懂的话语,就是母亲和土疙瘩打交道琢磨出的道道儿,也是我从小听到大带着“土味”的“唠叨”,一遍又一遍,也慢慢地浸入到我的骨子里。
高考那年,家乡恰逢大旱,果园严重歉收,一年的忙碌“打了水漂”。为了早日替父母分担,我报名参军,穿上了绿军装。
当兵之后与父母聚少离多,但无论是电话里“千里传音”,还是休假时“促膝长谈”,“十亩果园”的故事还在重复着、继续着,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世事的磨砺,我渐渐琢磨出母亲那些“唠叨”里所蕴含的不同滋味——不屈、果敢、乐观与担当。
不甘失败、吃苦耐劳、乐于挑战……这些母亲“故事里的事”在我的身上一一重演。从军14年来,我从懵懂的农村小伙儿,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四级军士长,也成了有妻有子、肩扛家庭的顶梁柱。
前不久,母亲在果园里劳作时,不慎从梯子上滑落,造成腰椎骨折。当我从部队赶回家中的时候,看到病床上虚弱的母亲,感觉她一瞬间老了许多。母亲怕花钱想静养治疗,我捧起母亲的手对她说:“娘啊,20多年前那么苦都能挺过来,如今,部队就是我的‘十亩果园’,什么难关都能闯得过去!”
那一刻,母亲的眼中仿佛看到了20多年前的“自己”,脸上的笑容无比的甜美。
一曲《唠叨歌》唱给父母听
■某旅摩步四营排长 刘一迪
“爸爸,您总是很严肃,批评我最多,却是对我的爱护;妈妈,您总是很啰嗦,时刻提醒我,在部队少说多做……”
这天周末,我们几个音乐“发烧友”聚到连队俱乐部,拿出各自的乐器,排练我作词作曲的这首《唠叨歌》,因为,要赶在爸妈结婚纪念日那天,表演给他们看。
这首《唠叨歌》可有年头了。作为爸妈眼里的“毛头小子”,我打小就有粗心大意、毛毛躁躁的坏习惯。上课忘记拿课本、骑车太快摔倒、书桌上一片狼藉都是常有的事,爸妈也就成了我身边的“自动闹钟”,时不时地提个醒:“明天有体育课,记得穿跑鞋!”“明天要考试,晚上定闹钟!”……
本以为穿上军装,进入军营,“自动闹钟”的频率会响得少一点,但事实是我“太天真”。“刻苦训练别偷懒!”“跑完步别洗凉水澡!”“当上排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看着爸妈发来的一条条短信,我有些哭笑不得。“都是20好几的人了,他们还把我当孩子。”那天休息,跟战友聊家常的时候,我忍不住向排里的老班长们吐槽。
“岁数再大,也是父母的孩子啊!”“儿行千里母担忧,距离越远,他们的牵挂就越多啊!”“咱也不能常回家,这些唠叨都是思念啊!”几个老班长你一句我一句,听着他们的话,我的耳根有些微微发烫。
“牵着手,慢点走!”“慢点吃,别噎着!”“勤洗手,最干净!”……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咿呀学语的年纪里,爸妈就是全世界,他们的句句“唠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勾勒出我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在他们不厌其烦的“唠叨”中,我的羽翼渐渐丰满,开始摆脱他们的手,也慢慢忘记了这些“唠叨”中的爱和牵挂。
回想着爸妈挂在嘴边的“唠叨”,我的手情不自禁地打起了节拍。“还记得,儿时年纪,在我耳旁叮嘱的您,拉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带我认识世界的神奇;长大后,来到军营,您们的叮咛依旧在耳畔响起,让我读懂了您们为儿子操劳的心……”一遍遍回忆,一次次修改,那天晚上,我把记忆中爸妈的“唠叨”写进了歌词里。
盼望着,盼望着,爸妈的结婚纪念日近了,更近了。“爸爸妈妈,祝您们结婚纪念日快乐,我和我们连的小乐队送给您们一首歌。爸爸妈妈,我爱您们!”对着镜头,我第一次对爸妈说出了深藏心底的那句“我爱您们”。
音乐响起,看着屏幕上爸爸妈妈脸上笑开了花,可笑着笑着他们却哭了,我强忍着把歌词唱清晰,因为这首《唠叨歌》里写满了我对爸妈的感激和爱。
厚厚“唠叨本”写满几多情
■某旅机动通信营下士 许 诺
“闺女,你寄回家的荣誉证书和奖牌我们都收到了,真棒!”
这天晚饭过后,手机视频里的老爸老妈齐刷刷地竖起大拇指,脸上笑开了花,甭提有多高兴了。“街坊邻居知道后都夸你争气,你真是爸妈的骄傲!”
上周,单位组织比武,我一口气拿下了3000米跑、仰卧起坐和单杠屈臂悬垂3个课目的第一名,当天就把红彤彤的证书和金灿灿的奖牌寄回家里。
“有了成绩可不能骄傲,虚心使人进步,要有危机意识,不能沾沾自喜……”果不其然,爸妈突然收起了笑容,眉头一紧,又开始了“一对一”教育。我也立马严肃起来,拿出专属的“唠叨本”,开始记录爸妈的“指示”。
“唠叨本”的前身是日记本。在家时,爸妈的唠叨犹如家常便饭,如影随形。“背书认真点!”“骑车小心点!”“习题多做点!”……久而久之,这些唠叨就成了我日记本里的“常客”。
来到军营之后,日记本就晋级成了“唠叨本”。每次从连队领到手机与爸妈视频通话时,我都把爸妈的“唠叨”写在本子上。4年来,不知不觉中,这个厚厚的“唠叨本”也快记满了,本子边上已经泛黄了。
“好好干!”“不能怕吃苦!”“当兵不是打工,而是打仗!”打开“唠叨本”,父母的叮嘱历历在目。记得刚入伍的时候,我不太适应部队生活,再加上高强度的训练,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恰巧当时新兵连组织“一封家书”活动,我收到了爸妈的回信,他们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要当出个兵样来!”
第一次休假结束归队前,放松后的弦还没绷紧有些懈怠,提不起精神的我再一次听到他们的“唠叨”:“回到部队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松松垮垮像什么样子,踏踏实实好好干!”还有那次比武失利,被排长错怪挨了批评……等等,都是在爸妈啰啰嗦嗦的“唠叨”中解开了我的困惑。
离家千里,“唠叨本”成了对爸妈的牵挂,时刻伴我左右,想家的时候看一看,失落的时候翻一翻,“你是军人,不是小孩子,哭鼻子可不行!”“穿上这身军装就得当个好兵!”“咬咬牙就过去了,咱闺女也是好样的!”每次看到这些,我顿时“电量满格”,朝着梦想的方向继续前行。
我生日那天,爸妈寄给我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上面印有我超喜欢的女兵卡通图像。看来,爸妈的“唠叨”仍然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