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印度国产 “光辉”战机亮相第15届兰卡威国际海空装备展,2架“光辉”战机分别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演示。
这些年,印度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建设发展。除了引进国外先进武器之外,印度不断探索各型武器装备国产化。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简称HAL) 研发制造的“光辉”战机,就是印度引以为傲的国产武器代表。
然而,“光辉”战机服役之后故障频频,这让印度不得不继续斥巨资购买他国战机。印度“光辉”为何难放光辉?本期,笔者带您探寻“光辉”战机台前幕后的故事。
花钱买不来核心关键技术,过度依赖引进阻碍“光辉”国产化进程
说起印度国产装备的研制,焦点不少。自主研发的航母,2006年开始建造,13年过去了,至今还“躺”在水中。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作为印度首款国产战斗机,“光辉”战机研制整整用了28年。不少人称之为“史上最难产战机”。
30多年前,当印度宣布研制“光辉”战机之时,印度主流媒体纷纷刊文:“‘光辉’战机将在20世纪末问世,性能将超越世界大多数国家装备的战机。”
囿于本国航空工业基础弱、底子薄,“光辉”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屡屡受挫,研发周期不断延长。原计划自行研制的“卡弗里”发动机进展缓慢,最终印度选择购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F404发动机。此外,战机的航电、火控、武器等系统先后引自国外技术设备。整体下来,“光辉”战机变成了“万国造”。
靠引进国外技术研制的“光辉”战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借鸡下蛋”的方式,反倒是欲速则不达——“光辉”战机采用无尾双三角翼布局,因阻力大导致中低速条件下机动性能相对较差;大量采用复合材料,战机依然“超重”;使用以色列火控雷达导致只能加载以色列生产的中距导弹……
引进国外技术的好处一目了然,即短期内不必为研发武器装备发愁。但长期如此,弊端也十分明显,国内军工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诸多核心关键技术不得不受制于人。
印度“光辉”的研发之路证明,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惟有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掌握主动。
“HAL一朝不改革,印度就造不出好战机”
HAL是印度国内唯一的航空制造公司,成立于1940年,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二战期间,HAL作为南亚唯一的飞机制造修理厂,负责给美军制造、修理飞机。印度独立后,HAL成功设计出印度首款初级教练机HT-2,给印度国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与鼓舞。HAL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很快研制出了“风神”和“无敌”战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过去的辉煌,不一定代表未来的灿烂。事实上,这家公司的技术基础并不牢靠,经HAL研发和维修的战机坠毁率非常高。40多年坠机1000多架的纪录令人印象深刻。
HAL有着70多年的历史底蕴,但有人说它依然只是个修理厂,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上世纪70年代,成本加成定价法深深影响着HAL。这意味着HAL基本上把运营组织产生的成本,都算在人工成本中,再根据购买的材料和使用工时对产品进行定价,最终获得10%的利润。
诚然,成本加成定价法有一定的优点,如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全部成本都能得到补偿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激烈,产品种类日益增多,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表现出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客户需求,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以色列曾为印度完成了一个包括无线电和敌我识别等6套系统在内的升级项目。在不减少任何要求的情况下,以色列用5800万卢比就完成了整个项目升级。而同样的升级计划,HAL提交的竞标报价竟高达1.28亿卢比,是以色列的2倍之多。
其次,企业没有竞争压力,就没有创新力。在航空工业领域,苏联有苏霍伊、米高扬和雅科夫列夫等设计局,美国有波音、洛马和诺格等公司。而在印度,HAL一家独大。尽管多年来交付拖延、严重超支等问题一直存在,但HAL从来没有为它的市场担忧过。就这样,HAL渐渐失去了忧患意识,难以推出创新产品。
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印度航空工业想要实现腾飞,HAL作为印度航空的龙头企业,必须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HAL要想担此重任,大刀阔斧地改革重组不可避免。
正如印度专家所言:“HAL一日不改革,印度就造不出好飞机。”
“先进”变“后进”,过度需求导致HAL患上“重度拖延症”
前不久,一则新闻爆出印度国防部和HAL“闹翻”了!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HAL的“重度拖延症”,让印度军方屡屡受不了。
例如,原本按照合同,应该在2017年前交付给印度空军的222架苏-30MKI多用途战机,HAL只按时生产出197架,剩下的25架不知道何时完工。至于60多架“美洲虎”攻击机的升级计划,已经拖了6年多。相比之下,“光辉”战机的情况还算好一些,它的批量生产仅仅推迟了5年。
看到这些,印度军方当然不会有好脸色。但是,HAL表示自己很“委屈”。他们说,之所以没法按时完成任务,主要是因为印度军方为了“赶潮流”,三天两头对这些项目提出改进要求。这些年来,仅“光辉”战机的改进,就达300余次。
抛开印度军方和HAL的口水战不谈,印度军方的确对高新技术非常痴迷,这一点在“光辉”战机研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研发“光辉”战机时,印度军方可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盯着地里的,想着实验室里的”,只要是高新技术,统统都想加上。
在“光辉”战机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时,印度军方对新型战斗机提出的要求是高速、高机动性、高隐蔽性、低价且容易维护……
这样的技术要求,即便是当今最先进的战机生产厂家也难以完全实现。众所周知,失败项目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需求管理失控。倘若印度军方能在实际研发中,认知到战机国产化进程的现实问题,与HAL积极沟通,降低初始预期,那“光辉”战机的诞生可能会顺利许多。然而,频繁的需求变更,使研发本就不轻松的印度国产战机项目“雪上加霜”。
世界航空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时候,率先服役使用并获取经验才是关键。研发时间越长,装备就越容易落伍,导致需求变更,进一步延长研发周期。“光辉”战机正是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而迟迟无法服役,印度军方屡次抱怨“光辉”战机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未满足要求,不断提出让HAL更新技术指标。HAL则为了满足军方需求一拖再拖,影响到了“光辉”战机的交付使用和进一步“成长”。
为了满足国民期望,向军队交差,最终实用升限15950米、最大载弹量4吨、最大飞行速度1.7马赫的“光辉”战机草草登场。如今,五代机正崭露头角,而性能并不突出的“光辉”战机一问世,就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
如今,“光辉”战机的服役数量不多。从目前看来,印度军方似乎更青睐外购战机,他们正试图引进已经非常成熟的瑞典JAS-39“鹰狮”战斗机和美国F-16战斗机。
坎坷问世后,“光辉”战机能否绽放光辉?我们会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