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击落一架飞越霍尔木兹甘省的美军无人机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一些外界关心的疑点仍然没有消散。这些疑点汇集到一起,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争议”。
比如,伊、美双方在无人机击落地点上的各执一词。
再如,美国中央司令部和国防部曾在被击落无人机型号上表述不同,前者称它是RQ-4A“全球鹰”无人机,后者则称它是MQ-4C“海神之子”。
又如,对于击落美无人机的武器系统,外界猜测与伊朗公布的消息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伊朗可能使用了改进型S-300防空导弹系统,而伊朗则宣称用的是自行研制的“雷霆”防空导弹系统。
那么这次交锋中,“丧命”的“猎物”究竟是哪种无人机?伊朗击落该“猎物”用的是哪款“猎枪”?又是凭借什么完成了这次“狩猎”?请看本期“热点追踪”——
“猎物”——
折翼中东的变种“全球鹰”
据专家介绍,“全球鹰”是美军目前最先进的大型战略无人机。进入21世纪以来,它逐渐从年迈的U-2侦察机手中接过了担负美军“战略之眼”的任务,被称作“大气层内的侦察卫星”。
与一般无人机不同,“全球鹰”有一双大翅膀,翼展达35.4米,超过波音747客机的翼展。大翼展的最大好处是能使其拥有大载荷。“全球鹰”载油量约为7吨,可持续飞行30个小时左右,最大飞行航程为2.5万千米、飞行高度为20千米。
靠着搭载的光电、红外、合成孔径雷达等多种侦察装备,以及20千米的飞行高度,它的“鹰眼”视角较为广阔,具有一定的侧视能力,这使得它无需飞临目标上空,即可对目标进行侦察。
MQ-4C“海神之子”被称为美海军版“全球鹰”。虽然从编号上看不出与“全球鹰”的“血缘关系”,但它的确是“全球鹰”的“后代”。
“海神之子”在外形上与“全球鹰”极为相似,但美军对其内部结构和任务载荷进行了调整,与“全球鹰”突出高空侦察能力不同,“海神之子”更适合在海上执行任务。美海军还专门为其加装了可以360度扫描的先进雷达系统。
为应对海上气流和海面盐雾腐蚀,设计者对“海神之子”机翼进行了改进,加装了双腹鳍和除冰设备,并在关键部位使用了防腐蚀的钛合金材料,加长了机翼,使“海神之子”的翼展达到39.9米。
一般来说,“海神之子”通常会与P-8A“海神”反潜巡逻机联合执行任务。但这次,伴飞 “海神”反潜巡逻机的却不是“海神之子”。综合多方公开的信息来判断,被击落的无人机为“广阔海域警戒机”,它同样是“全球鹰”的变种,由RQ-4A改装而成,可透过云层观测地貌特征,侦察隐秘的军事设施。它还装有电子信号采集装置,可以侦测目标区域内的电磁信号。
这架无人机价格不菲,据说与F-35的单价相当。当年,美海军改装的“广阔海域警戒机”数量极其有限。如此昂贵且稀有的无人机惨遭“猎杀”,某种意义上说明装备先进性与战场生存概率之间有时并不能画等号。
“猎枪”——
“说一不二”的伊版“山毛榉”
作为伊朗军方这次的“猎物”,“广阔海域警戒机”的飞行高度可达20千米。要想击中“猎物”,“猎枪”的“子弹”首先要够得着。据报道,伊朗现有的防空导弹系统中具备击落“全球鹰”潜力的,分别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改进型S-300以及自行研制的“霍尔达德-15”和“雷霆”防空导弹系统等。
2015年4月,俄罗斯解除向伊朗出售防空导弹系统的禁令。之后,伊朗先后购买了8套改进型S-300防空导弹系统。这型导弹系统的射高为27千米,完全有能力击落“全球鹰”。但改进型S-300防空导弹系统体量较大,在部署和撤收上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加上其所用导弹造价不菲,有关专家推测,这应该不是伊朗的第一选择。
今年6月在戈壁大漠正式亮相的“霍尔达德-15”防空导弹系统,一出场就带着浓浓硝烟味。该系统由2辆发射车、1辆雷达车和1辆指挥车组成,发射车采用6×6轮式卡车底盘。
“霍尔达德-15”配备有伊朗自行研制的Sayyad-3远程地空导弹,射程达120千米,射高达22千米。新型雷达使其能探测150千米范围内的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等各种空中目标。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作战准备,同时拦截6个目标。
“霍尔达德-15”是一款拖拽牵引式防空系统,主要任务是为固定重要目标提供防空保护,对于“全球鹰”这类在其射高边缘“擦边飞行”的目标而言,恐怕也非伊朗首选的打击武器。
“雷霆”被称为伊朗版“山毛榉”,由 “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改进而成。“山毛榉”是苏联时期的产物,具有机动能力强、察打一体等特点。“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由指挥车、雷达车、发射车共同组成。除此之外,每辆发射车都配备有9S18“雪堆”搜索雷达。在指挥车和雷达车被袭、无法指控的情况下,发射车也能继续作战。
“雷霆”汲取了“山毛榉”的优长,是伊朗首款具备高机动性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与“山毛榉”相比,“雷霆”的雷达系统体积更大,拦截高度达23千米。但其采用的6轮越野底盘宽度有限,单车只能携带3枚导弹,比“山毛榉”少1枚。
伊朗军队打击美无人机时,选用本国产的 “雷霆”而非改进型S-300,除了出于对武器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外,可能还有一定的威慑意味,意在向美军展示其国产防空武器的强大威力。
据伊朗军方透露,“雷霆”首先锁定的是“全球鹰”身旁的“海神”反潜巡逻机,出于对机上35人的生命考虑,伊朗军队最终选择了攻击“全球鹰”。
能一举打下“全球鹰”,而未毁伤附近同一空域的“海神”反潜巡逻机,这种打击效果上的“说一不二”,也从侧面说明了伊朗所生产防空武器装备的实力,以及他们对“雷霆”性能的充分信任。
复盘——
“秒杀”,装备性能是硬核
20千米的飞行高度曾是“全球鹰”在全球大摇大摆、耀武扬威的“依仗”。此次“广阔海域警戒机”被“秒杀”,也再次说明,所谓的最先进武器也有自己的软肋。
这种变种“全球鹰”体型大,飞行速度慢。一旦遇到“高段位”的对手,不论是远程地空导弹、舰空导弹还是空空导弹,它几乎别无选择——只能默默闭上眼睛。
虽然“全球鹰”带有自卫干扰系统,能影响来袭导弹精度,但如今的精确制导导弹往往采用红外、激光、雷达等复合制导模式,很难被干扰。即使在距离目标较近的位置被干扰,导弹依然可以通过惯性制导向目标飞去,就算在目标附近爆炸,破片也能对其造成有效杀伤。
而且,“全球鹰”不具备隐身能力,在晴朗的夜晚,30多米的翼展会使“全球鹰”成为雷达显示屏上最亮的“点”。
从伊朗这次一击而中的表现来看,伊朗军队想必也做了充足准备。
在“全球鹰”被击落两天前,伊朗军方高层就曾发出警告,告诫美方不要侵犯其领土、领空。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伊朗对这架“全球鹰”行踪了如指掌:0时14分于阿联酋起飞,凌晨4时05分在返程途中被锁定,坐标位于库穆巴拉克附近。这说明“全球鹰”一直都被“雷霆”紧盯着,前者却浑然不知。
2011年,伊朗曾利用电子欺骗手段成功捕获入侵的美RQ-170“哨兵”无人机。这次击落“全球鹰”,很难确定伊朗军队有没有再次使出这一“拿手好戏”。
空中“狩猎”要取得成功,决定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武器装备性能是硬核。比如这次,伊朗军队要打下飞行在20千米高度的“猎物”,就必须要有一杆射程可以达到这个高度的称手“猎枪”,这是先决条件。
图①:“全球鹰”改装的“广阔海域警戒机”
图②:被击落的美军无人机残骸
图③:伊朗“雷霆”防空导弹系统发射车
供 图:阳 明
制 图:谢啸天
版式设计:梁 晨
本版投稿邮箱:jfjbbqd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