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如果失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自信和自由,就只能被动挨打、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战争,自古就是智与勇的较量、力与气的比拼。战争制胜之道,神奇无比,奥妙无穷。翻开卷帙浩繁的战争史册,我们可以在争奇斗艳的制胜之道中窥见一个闪亮的名词:自信。
自信,是对自我判断、自我决策等行为的一种充分认可和毅然坚守,是获得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自信,体现在战争指导原则之中,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最能代表。
1947年4月,晋察冀军区准备发起正太战役,在首歼石家庄外围之敌后,计划沿正太铁路向西,再歼由太原出援之敌。然而,风云突变。敌军集中7个团兵力,对冀中解放区重地胜芳镇发起进攻。是回师援冀,还是继续发起正太战役?聂荣臻等指挥员果断决定:不为敌人攻势所动,按预定计划进行。毛泽东同志接到报告后极为欣慰,电示聂荣臻等人: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战指导原则,在之后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我军屡屡运用这一指导原则,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无疑源于足够的自信。毛泽东同志指出:“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这种行动自由,就是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的自如运用;而行动上的自由,每每源于思想上的自信。一支军队如果失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自信和自由,就只能被动挨打、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朝鲜战争中,我军最大限度地争取行动自由,当美军利用其武器装备的不对称优势对我狂轰滥炸时,我躲其锋芒、避而不出,这就是“你打你的”;在防守期间,我不是一味消极躲避,而是择机主动出击,“零敲牛皮糖”,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消灭敌人,这就是“我打我的”。而这一切,皆因我坚信自己的战略战术能够克敌制胜。
战争中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打法,事先须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判断、完备合理的攻守预案、细致周全的应变策略等。举凡战争史上的胜利之战,都是在充分进行思想、物资、方案、计划等各种准备之后进行的。只有充分准备,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打法一定能成功,才可能摒弃各种影响和左右既定作战决心的不良因素,才不会在诡谲如云的战争进程中迷失方向、动摇意志。
战争中的自信,融汇在沉着坚定的信念之中。“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大凡名垂史册的军事家,无一不是面对各种复杂局面能够沉着冷静、执着自信,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的佼佼者;每次战争的最终胜利者,也无一不是信念坚定、定力非凡的勇敢者。面对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坚守革命信念,对摆脱和战胜敌人围追堵截的战略战术怀有充分的自信,始终不惧不怠,沉着冷静地与敌人周旋,终于完成举世震惊的伟大长征,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自信,不仅需要智慧和学识,而且需要英勇和果敢,有时甚至要冒危及自身命运前途的风险。1944年5月22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军事会议,当会议确定夏季进攻方向为白俄罗斯后,斯大林问俄罗斯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应从何处突破,罗科索夫斯基胸有成竹地提出用两个兵团向白俄罗斯中心夹击的“双叉战术”,但很快被斯大林否定。罗科索夫斯基坚持意见不动摇,气得斯大林先后两次命令他退出会场、闭门思过,但他坚信自己的主张没错并据理力争,终于获得斯大林认可。一个月后,“双叉战术”大显神威。在战后祝捷大会上,斯大林不无动情地说:“罗科索夫斯基功不可没,我提议授予他元帅军衔!”
需要指出,自信并不是先天赋予的秉性,也不是一日成就的素养,而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实践、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等基础之上,须具备情报可靠、计算精准、分析细致、决策科学等先决性条件。倘若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而盲目相信自己,那不是自信,而是刚愎自用者的固执、桀骜不驯者的狂妄和不学无术者的蛮干,最后必将与胜利无缘,甚至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