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是体现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评价领导干部能力的一把尺子。话讲得好,“为世用者,百篇无害”;讲不好,“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如何才能“讲”得好?历史上一个个著名的演讲者给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增加“话容量”,让单位时间内的讲话尽可能多的容纳新内容。
其实,高“话容量”的讲话历来是人们的追求。“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要语不繁,字字珠玑”……浩如烟海的典籍里,这些有关讲话的记载,无不是鼓励人们讲话时要说发人深省之言、道启人心智之语、列务实有效之策。
习主席的讲话之所以人们想听、爱听,常常让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话容量”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对500年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习主席用“6个时间段”就进行了高度概括;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习主席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就做了形象比喻;而在谈到中非关系时,习主席仅用“真、实、亲、诚”四个字就做了精辟论述。正是因为“话容量”高,习主席的讲话才既“有味”、又“有料”,既“入耳”、又“入心”。
然而,有的领导干部总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误区,以为话讲短了不足以显示工作的力度,不足以显示领导的身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于是有的用长“篇幅”显示重视,没“成章”不“出口”,意尽言不尽,“开门”不“见山”,在“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的长篇大论中,“稀释”了内容;有的用高“颜值”显示能力,讲话中新表述不少,新思想不多,用“颜值”代替“言值”,掌声过后才发现它“不打粮食”,只是“听起来很美”;有的用“大话”显示水平,讲话中只讲理论不贴实际,只提要求不给办法,没有“真枪实弹”,“空空导弹”打“空靶”,结果是“重要性讲了很多遍,就是不说该咋干”。
俗话说,“人靠衣衫马靠鞍”。在讲话时,妙用辞格,巧选句式,精心打磨文字、锤炼语言,固然能提升“耐听度”。但语言不过是外衣,蕴藏在其中的思想才是核心。没有新思想,靠笔墨逞风流,再长也不会有“话容量”。1863年11月19日,林肯轰动全国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葛底斯堡演讲,仅用时3分钟,以至同一天发表了两个小时演说的著名演说家、哈佛大学校长埃弗雷特事后专门写信给林肯说:“如果我在两个小时内所讲的东西,能稍微触及你在3分钟所讲的中心思想的话,那么我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现在,我们反“四风”,提倡讲短话。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讲话时间长短,而是话中“容量”究竟有多少。容量大、思想丰富,即使时间长些,大家也是欢迎的。若一味掺水,擀面条似的把话抻长,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只能是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不但浪费时间,还影响机关形象和工作效率。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学习写作时曾总结道:“词少而意多,字少而理多,斯为妙文矣!”讲话越短越精彩,越短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精彩的发言无需长篇大论,短小往往更精悍有力。讲话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贵精,言贵简。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老百姓常说,蛤蟆叫了一晚上也没用,公鸡一叫天就亮了。古时候讲究“文约而事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追求的就是一字千金的境界。
事以简为上,话以简为贵。当前,部队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很多,时间是个定量,讲话时间多了,抓落实的时间就会少。各级领导只有不断提高讲话的“话容量”,真正做到意到言止,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利用好,投入更多的精力抓训练,不断磨砺打赢的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