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公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上接第二十三版)

550 梁格日其木各

梁格日其木各,女,蒙古族,1949年9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财汉他拉嘎查村民。

梁格日其木各为了帮父母拉扯7个弟弟妹妹长大,13岁时撑起整个家庭。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二妹,她至今未嫁。她用大爱亲情温暖了家人,感人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被誉为“内蒙古好姐姐”。

梁格日其木各是家里的长女,13岁时,父亲生病卧床不起,弟弟妹妹还小,瘦弱的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毅然放弃了学业。梁格日其木各不但要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还要帮母亲抚养7个弟弟妹妹。其中,二妹由于两岁时患病,导致双目失明。此后她一直精心照顾二妹的日常生活长达64年,直到二妹离世。三妹12岁时得了重病,由于交通不便,梁格日其木各背着三妹顶着烈日,步行穿过20多里炙热沙漠,蹚过水流湍急的教来河,到达八仙筒镇,从八仙筒镇乘车到通辽,又到辽宁省阜新市,一路寻医问诊,挽救了妹妹的生命。梁格日其木各含辛茹苦,照顾弟弟妹妹,还为他们筹集学费,让3个弟弟妹妹上了大学,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几十年来,家里柴米油盐、生活琐事,梁格日其木各全部承担,还种着自家的承包地,饲养牛羊。

梁格日其木各是个热心肠,19岁时,她被村民推选为财汉他拉嘎查妇联主任,在担任妇联主任的22年里,嘎查不论谁家有事,她都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竭尽全力热心帮忙。梁格日其木各照顾家人的感人事迹被乡亲们广为传诵,示范影响着嘎查群众。当地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敬老爱亲典型,形成良好风尚。

梁格日其木各荣登“中国好人榜”。

551 隋广杰

隋广杰,男,汉族,1966年8月生,吉林省大安市慧阳街道城南社区居民。

隋广杰3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患病的岳母。在妻子因病去世后,隋广杰依然悉心赡养着岳母。再婚后,又与现任妻子共同继续照顾老人,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美德,是群众心目中的“大孝女婿”。

1988年,婚后的隋广杰把岳母李桂兰接到家中,主动承担起照顾岳母的责任。岳母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隋广杰夫妇没有稳定工作,一直打工维持生活,即便如此,夫妻俩坚持长年为李桂兰买营养品调养身体,尽其所能陪伴老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老人以照顾。

2014年,隋广杰的妻子因病去世,给李桂兰老人带来沉重打击,老人不吃不喝,陷入绝望。女儿不在了,老人觉得不便继续在女婿家生活,便带着伤痛准备离开。这时,隋广杰来到老人身边,郑重地说:“这些年我早已把您当作自己亲生的母亲,淑玲走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我为您养老送终。”岳母被这番话深深感动了。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岳母的精神状态慢慢好转。老人家逢人就说:“女婿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时光流逝,岳母李桂兰渐渐体会到隋广杰“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处,开始操心隋广杰的再婚问题,到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隋广杰心里有一个不容商量的再婚条件,“必须孝顺前妻的母亲”。后来,他的现任妻子刘淑荣走进了这个家庭,他们共同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隋广杰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552 揣丽颖

揣丽颖,女,汉族,1979年7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多年来,揣丽颖三地奔波,无怨无悔地悉心照料藏汉双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孝道”,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把民族团结呈现得感人至深,把孝老爱亲演绎得情真意切。

2009年,揣丽颖与爱人结婚。为克服藏汉差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揣丽颖主动学习说藏语、做藏餐,了解藏族的生活习惯,尊重藏族的宗教信仰,孝敬公公婆婆,尽到一个妻子、儿媳应尽的责任。

丈夫在拉萨工作,自己父母在河北老家,揣丽颖经常要在拉萨、河北、加查三地奔波。2010年,揣丽颖回河北家中休产假期间,公公被查出罹患肝癌,当时自己的父亲也患有疾病,身体每况愈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最后一次给父亲做完护理后,满怀着愧疚,怀抱刚刚满月的女儿返回了西藏。

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照顾年迈奶奶的重担就落在了揣丽颖肩上。工作之余,揣丽颖经常接奶奶到她的宿舍居住。奶奶第一次去揣丽颖宿舍时迟迟不肯上床休息,她仔细一问才明白,原来奶奶是怕自己的脚弄脏床单和被褥。揣丽颖立即打来洗脚水,蹲下给奶奶洗起了脚,并用藏语关切地询问水的温度是否合适,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

公公患肝癌晚期,食欲不佳,揣丽颖想尽办法做到一日三餐不重样,大半年时间,她翻阅无数书籍,浏览大量网页,学着做适合公公的饭菜。她每天都要给公公翻身子、换被褥、洗脸、暖脚、擦身、换衣服、喂药、喂水,护理按摩,家里的卫生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病痛缠身的公公脾气急,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揣丽颖就默默地听着,一边帮公公擦身子,一边心平气和地和公公拉家常,减轻公公的痛苦。公公过世后,揣丽颖严守藏族礼仪,为公公送终,对酥油过敏的她,一直默默守坐在酥油灯前,不停地擦拭、祈福。

揣丽颖的家庭是一个藏汉结合的民族团结之家,她用真情真爱奏响了家庭幸福的交响曲。

揣丽颖荣获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

553 葛莉娜

葛莉娜,女,汉族,1996年6月生,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周家镇乔坡村村民。

父母离世,让16岁的葛莉娜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用柔弱肩膀扛下了生活苦难,为弟弟妹妹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和担当的亲情真谛。

2012年底,葛莉娜的母亲因肝癌救治无效去世。不久后,瘫痪在床的父亲因悲伤过度去世。那一年,葛莉娜16岁、妹妹6岁、弟弟3岁。亲戚们商量将弟弟送大伯抚养,妹妹送大叔抚养,让葛莉娜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葛莉娜不想弟弟妹妹离开这个家、离开自己,决定给弟弟妹妹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毅然放弃学业,回家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葛莉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送弟弟妹妹上学后,自己再去上班。晚上照顾弟弟妹妹吃完饭,她还要为妹妹辅导作业。等弟弟妹妹都入睡后,她又要为他们洗衣服。她每天早起晚睡,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可她从不抱怨。

葛莉娜还要照顾年事已高的外公外婆。外公患有轻微精神疾病,外婆患有冠心病,两个舅舅都在外地。每到周末,葛莉娜安排好弟弟妹妹的生活后,就去外公家为二老洗衣、做饭。2018年的一个雨天,外公出门不小心摔伤盆骨。为更好照顾外公,她每天早晨4点半就起床烧水、做饭,给外公擦脸、擦身子、按摩。

每当谈起姐姐时,弟弟、妹妹总是心怀感激地说:“父母给了我生命,但姐姐是我们生命的支柱。”谈起对未来的打算,葛莉娜信心十足地说:“我想学一技之长,提高家庭收入,为弟弟妹妹将来考上大学准备费用,圆自己的人生梦想。”

葛莉娜入选“甘肃好人”。

554 韩丽萍

韩丽萍,女,汉族,1945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白茅村村民。

2017年,丈夫和儿子先后患病,韩丽萍坚强面对、悉心照料,用柔弱双肩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空;她坚持30多年义务照顾村里多名孤寡老人,用爱心和善良谱写一曲孝老爱亲的大爱乐章。

2017年初,韩丽萍的小儿子被诊断为脑瘤,瘫痪在床。没过多久,丈夫也因中风卧床不起。家里两个男人倒下了,韩丽萍知道这时她必须坚强,虽年逾古稀,也要挑起生活的重担。那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小儿子动了两次手术,病情仍没有好转迹象。丈夫在家生活不能自理,一日三餐都需要她照顾。她每天从家里到医院来回奔波,有一次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厨房。但她没有放弃,“人生在世,总要经历一些磨难,而我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在与病魔搏斗数月之后,韩丽萍的小儿子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去世。韩丽萍拭干眼泪,送走前来探望的亲友,第二天清晨雷打不动地到集市买菜,回来做饭,给丈夫喂饭、按摩、擦洗……日子一天天过去,丈夫渐渐恢复,能自己下床走路了。“我觉得自己还不会那么容易被压垮”,面对生活的磨难,韩丽萍始终微笑面对。

30多年来,韩丽萍坚持义务照顾村里的多位孤寡老人,时间最长的一位,她照顾了整整8年。其中一位老人2014年双目失明,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韩丽萍每天给老人穿衣、做饭、端屎、倒尿,从不嫌烦嫌脏,即使在儿子住院期间也从未间断。老人感动不已,逢人就说:“韩丽萍比我亲生女儿还亲啊!”

韩丽萍自己生活也不宽裕,但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孤苦伶仃,只要自己身体还硬朗,就会义无反顾地照顾。她做的这一切,老伴很支持。“韩阿婆不计报酬,35年来悉心照顾8位没有亲情关系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有几个人能做到?”韩丽萍用一颗大爱之心敬老、爱老、孝老,村民们既感动又敬佩。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村子里形成孝老爱亲、敬老爱邻的文明之风。

555 谢荣华

谢荣华,女,汉族,1936年12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丽园街道友谊社区居民。

她年逾八旬,本该是被人照顾的年纪,却用不离不弃的真情付出,为智力残疾的女儿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自己的坚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52年前,一场大病让三女儿成为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当时曾有人劝谢荣华:“趁早把孩子送走吧。”但是谢荣华却有自己的坚持:“孩子是我生的,无论怎么样我都要养大她。”52年来,她每天都会早起,叫女儿起床,给她穿衣服,照看她洗漱上厕所。吃饭时,谢荣华用勺子一口口地喂女儿,一顿饭下来,至少得花半个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要雷打不动地检查女儿是否盖好被子,窗户关了没有。谢荣华老伴身体一直不好,照顾女儿的重担都落在她一人身上。几年前,老伴因病去世,留下谢荣华一人独自支撑着这个家。无论多累她都咬牙坚持着,因为她心中有个坚定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照顾好孩子。50多年来,她省吃俭用,每次有点好吃的,她都留给女儿。

其他子女家庭困难、生活拮据,体恤儿女的谢荣华硬是咬着牙坚持自己照顾三女儿,一刻都不离开。谢荣华做白内障手术时,还没完全治愈就急着出院。还有一次,谢荣华下楼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只是去医院敷了外用药就回家,用一只手做家务,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她说,虽然有邻里和社区工作人员帮着照看,但是我怕她给人家添麻烦。

外孙女知道谢荣华平时不方便外出,经常帮着买生活用品、水果蔬菜。社区干部与她三女儿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结为亲戚,定期去看望她们,还为三女儿申请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来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谢荣华说:“最难的日子都过去了,我要照顾好这个家,照顾好孩子。”

谢荣华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

556 蓝连青

蓝连青,女,瑶族,1966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镇马街居民。

蓝连青的家庭五代同堂,有瑶、壮、汉三个民族。她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操持家务,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互携扶、互敬互爱,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她的家庭是乡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她是乡亲们眼中孝老爱亲的榜样。

蓝连青丈夫的奶奶是乡里长寿老人,享年103岁。奶奶在世时,蓝连青总是每天一早来到奶奶房中,照顾奶奶起床穿衣、梳洗吃喝。晚上睡觉前,她都要到奶奶床前探视,确认奶奶安睡后才放心。有一次,奶奶上楼梯时不慎摔倒,造成骨盆骨折,致使腿脚不便,还导致大小便失禁。为给奶奶医治伤病,蓝连青按照老中医指点,到悬崖峭壁上采草药。回家帮奶奶连续敷药,坚持给奶奶按摩,让奶奶的病痛明显缓解。蓝连青这样悉心照顾老人,一干就是十多年,直至2019年1月老人逝世。

为了让一家人经常回来看望奶奶,蓝连青经常组织一些家庭活动,一大家子人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奶奶也能看到子孙。

蓝连青丈夫的姐姐早年外出打工,留下2个孩子独自在家中。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蓝连青接他们到家里,供他们上学。她经常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他们买学习资料,鼓励他们努力上进。

蓝连青当好丈夫的助手搭档。丈夫是当地瑶山歌艺术团团长,由于艺术团经费有限,她主动为艺术团制作和修补演出服装,帮忙做一些幕后工作。她和丈夫还把散落民间、内容和唱腔单一的瑶山歌进行提升,使山歌的曲调唱腔更丰富,表现力更强。在蓝连青夫妇的带领下,瑶山歌艺术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表演,频频获奖。

蓝连青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57 蓝香梅

蓝香梅,女,畲族,1965年2月生,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元和街道李山前村村民。

33年来,蓝香梅悉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拉扯丈夫的3个妹妹和患病的弟弟长大成人。她用无私的爱、坚韧向上的精神撑起一个温暖的家,被乡亲们称为“云和好媳妇”。

33年前,21岁的蓝香梅和邻村的陈序宗结婚。陈序宗的父母年纪大了,大哥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下边还有3个妹妹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蓝香梅说:“陈序宗对父母的孝心、对弟弟妹妹的关照深深感动了我。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我要为他分担重担。”

婚后,蓝香梅和丈夫一起挑起了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重担。每天早上,蓝香梅总是第一个起床做好早饭,侍候二老就餐后才出门干活。夏天,她坚持每天给老人洗澡;冬天,她给老人买来电热毯,待被窝暖和后关好电源自己再休息。她每天接送妹妹上下学,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为了撑起这个家,她起早贪黑地干活,种香菇、栽杨梅、种雪梨,还跟着丈夫去背木头、锯木料、跑运输,再苦再难也咬牙坚持着。

公公发病住院,蓝香梅没日没夜地守候照顾,同一病房的病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生女儿。2010年,80岁的婆婆接连做了两次手术。手术后婆婆在重症监护室一躺就是3个月,在普通病房又住了1个多月,里里外外都是她服侍。好几次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婆婆也想放弃治疗,她却说:“父母生了我们,养了我们,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想尽办法救治。”

街坊邻居都称赞蓝香梅是“天底下难找的好媳妇”,她却说:“孝顺老人,我只是做了身为儿女应该做的事!”

蓝香梅荣登“中国好人榜”。

558 蔡玉华

蔡玉华,女,汉族,1953年6月生,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村民。

面对家中重重变故,蔡玉华以质朴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毅然扛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她早出晚归努力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细心照料着4位残疾的家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庭希望的天空。

蔡玉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妇二人育有二子,一家四口生活虽不富裕,但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接连的不幸,让这个普通农村家庭蒙上了浓重的阴霾。大儿子12岁那年,患上肌肉萎缩症。祸不单行,原本家里的顶梁柱公公和丈夫相继失明。蔡玉华并没有被灾难击倒,而是用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日积月累的辛劳担起一家沉甸甸的担子。蔡玉华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公公头疼脑热,她守在床边照料,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丈夫双目失明后,生活起居非常不便,她充当丈夫的眼睛。生活虽然辛苦,但蔡玉华每次想到小儿子长大后能帮她一起照料这个家,心里就有了安慰。

可是,致命的打击再次袭来。就在丈夫失明的第二年,小儿子竟也患上肌肉萎缩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双眼视力减弱,一只眼睛的视线已经模糊。面对生活的磨难,蔡玉华还是没有向命运低头,咬咬牙,重拾信心更加努力地赚钱,细心地照料家人。

为了照顾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蔡玉华农时种田,闲时做小工搬砖运石,赚钱补贴家用。每天凌晨三四点蔡玉华就起床煮饭、喂鸡喂鸭,照顾一家老小吃饭,饭后便风尘仆仆赶去工地干活。她曾在建筑工地上,和其他男工友一前一后扛起用来盖房子的重达50多公斤的条石。干完活回到家中,来不及换下汗湿的衣裳,就在厨房忙着一家人的晚饭。为了省下钱给家人治病,蔡玉华对自己特别吝啬,3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一穿就是5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过,第二天再穿,一穿就是整整10年。多年来,蔡玉华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宝贵品质。

蔡玉华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福建省道德模范称号。

559 蔡春宝

蔡春宝,男,汉族,1960年2月生,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安学校教师。

蔡春宝4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患病在床的弟弟,为了更好地尽到兄长的责任,他向组织申请调回家乡,放弃到县城中学任教的机会,即便自己重病缠身,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弟弟。蔡春宝的事迹感动乡邻,在当地群众中有口皆碑。

蔡春宝的弟弟蔡春文,比蔡春宝小12岁,刚出生就患有脑瘫、软骨病。随着蔡春文渐渐长大,生活起居都离不开家人的照顾。蔡春宝从小就一直帮助家人照顾弟弟,喂他吃饭、帮他洗澡,处理大小便,没有丝毫怨言。

1980年,蔡春宝从师范毕业后,组织分配他到离家27公里的将乐县余坊学区任教。但为了照顾弟弟,蔡春宝向组织要求调回了家乡。不幸接踵而来,父亲突然因脑中风瘫倒,蔡春宝肩上任务更重了。1997年,父亲去世,蔡春宝与母亲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蔡春文,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弟弟很少再生病。

因蔡春宝教学成绩突出,县里想把他调往县城一中任教,这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但蔡春宝又一次婉言谢绝,他说:“我在万安教书就好,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弟弟。”

世事难料,在一次体检中,蔡春宝被告知患有肺结核。不久后,母亲因病去世,照顾弟弟的责任全落到了蔡春宝的肩上。2013年11月,蔡春宝因肺癌动了手术,术后他无暇顾及自己虚弱的身体,又忙着照顾弟弟。原本常常做的为他洗澡穿衣、喂水喂奶、端屎端尿这些事情,如今却成了极其艰巨的工作,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

生活的阴霾再次笼罩这个家庭。2014年10月,蔡春宝在复查中得知右上肺的小节发生病变需要再次手术,他只身一人到省肿瘤医院接受化疗,留妻子在家照顾弟弟。2015年7月,他病情恶化,肿瘤转移至脑部和左肾上腺,生死关头,病床上的蔡春宝心中最惦记的仍是弟弟。他抱着“必须坚持下去,还要照顾弟弟”的心态与病魔顽强抗争。

蔡春宝荣登“中国好人榜”。

560 蔺健君

蔺健君,女,汉族,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红桥区少年宫教师。

多年来,她无怨无悔地悉心照料母亲和“前婆婆”“现婆婆”,用柔弱双肩为3位老人撑起温暖的家,谱写了一曲至孝赞歌。

21年前,蔺健君的爱人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女儿和经济拮据的公婆。当生活的不幸、家庭的重担如大山般压下来时,她没有退缩,“就算他不在了,您二老仍是我爸妈!”带着这句承诺,她毅然决定留在婆家,一不分灶、二不分心。9年光阴中,她一边孝敬公婆,一边培育幼女,生活虽然清苦,却喜乐温馨。

女儿中考后,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蔺健君重新组建家庭。“即便我改嫁了,您二老仍是我爸妈。”多年来,每逢周末,她都会挨个儿到前公婆家、现公婆家、娘家看望老人们,雷打不动。近几年,父亲和两位公公相继去世,母亲和两位婆婆都已80多岁高龄。“前婆婆”由于长年心脏病、高血压,加上膝关节严重损伤,无法下楼;“现婆婆”患有严重脑血栓,生活已不能自理;母亲也患有严重心脏病、类风湿,需要有人照料。为了照顾好这3位妈妈,蔺健君设计了一份“值班表”,喂水喂药、擦洗按摩、端屎接尿、逗笑解闷……但凡有空,她就赶去3位老人家里,不嫌脏不怕累,没有一句怨言。

“蔺老师,今天去哪个妈妈家啊?”“早点走吧,别让老太太等着”……蔺健君孝老爱亲的善行义举,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当然,也有人心疼她:“连轴转照顾3位老人,自己可别累垮了。”每遇到这样的担忧,蔺健君总是笑笑:“不累,能为3个妈妈尽孝,这是我的福气。”

她不仅悉心照顾3位妈妈,还将孝行延伸到周边需要帮助的老人。小区张奶奶患有低血糖等多种疾病,每次回家,她都会留意她的情况。一次,蔺健君发现张奶奶昏睡不醒,二话不说就带老人去了医院。“蔺老师救了我一条命啊!”康复后,张奶奶逢人便夸。李爷爷偏瘫摔倒了,她妥善照顾;社区老人看病急需用钱,她总先行垫付……多年来,她用行孝之心,奏响了一曲曲感人乐章。

蔺健君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称号。

561 廖爱娟

廖爱娟,女,汉族,1969年9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甲山街道矮山塘村村民。

廖爱娟克服种种压力,无怨无悔照顾患重度地中海贫血症的养女,十年如一日为寻找治疗方案忙碌奔波,她用实际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母女情”。

2009年12月12日,廖爱娟路过桂林市中心广场时,发现一个女婴躺在婴儿车上,放着一些婴儿用品和一张写着“地贫”二字的纸条。廖爱娟在苦苦守候、多方联系发现无人认领后,将孩子抱回了家。几天后,孩子在医院被确诊为重度β型地中海贫血症,医生说这样的孩子找不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大多只能活3到5年。廖爱娟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倾尽所能去关爱和治疗这个孩子。廖爱娟夫妻二人决定收养这个女婴。

要维持孩子的生命,需要持续定时输血和排铁,巨额医疗费用对一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刚开始,因为孩子年纪太小,又常被病痛折磨,每时每刻都需要有人照顾。廖爱娟放弃外出工作,在家专心照料。作为老师的丈夫承担起了家庭的经济重担,多次因劳累过度造成胃出血和高血压住进医院。廖爱娟夫妇为给孩子治病,花光了积蓄,抵押了住房,还背上了30多万元债务。

廖爱娟的家人也加入这场爱的生命接力中,母亲把仅有的5万元积蓄全部交到她手上,弟弟、弟媳和妹妹不仅在生活方面全力帮助廖爱娟一家,还拿出工资和积蓄帮孩子治病。家人的支持,让廖爱娟更加坚定续写孩子生命奇迹。家人的关爱,也让孩子快乐成长,感受着家庭温暖。

到了治疗地中海贫血症最佳年龄的最后期限,廖爱娟经过反复考虑,参加了电视寻人节目,希望通过节目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她又多方奔走联系中华骨髓库和台湾骨髓库,希望为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型,但都无功而返。如今,廖爱娟依然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在竭尽所能给予孩子家庭温暖的同时,仍在用心寻找着孩子的亲生父母和有效的治疗办法,希望能让孩子早日摆脱病魔。

廖爱娟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62 谭淑章

谭淑章,女,汉族,1943年8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朝阳街道万盛社区居民。

谭淑章悉心照顾3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为抚养这些孩子长大,她舍弃生育孩子的愿望,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们,是孩子们心中最亲的妈妈。

1972年,29岁的谭淑章不顾家人反对,从湖南老家远嫁到石嘴山市,一结婚就当了继母。第一次见到丈夫的3个孩子时,大女儿7岁,二女儿两岁,小儿子才两个多月。她看到年幼的孩子刚失去母亲,心疼不已,暗下决心要当好孩子们的妈妈。当时,丈夫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难以养活一家人,只得把二女儿送到外地由公婆照看。谭淑章到砖厂干起了拉砖坯的重活,一天只有1.2元报酬。辛辛苦苦一年,她有了点积蓄,赶紧把二女儿接回宁夏团聚。面对困境,谭淑章开始学习制作凉皮挣钱。每天凌晨3点至6点,丈夫蒸凉皮,然后由谭淑章骑着自行车拉着凉皮沿街叫卖。后来,她转行做裁缝,租不起铺面,就在百货大楼门前摆摊,每天总是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一干就是十几年。

谭淑章悉心呵护3个孩子,放弃了生养自己的孩子。二女儿上初中时,患上突发性骨髓炎。谭淑章四处寻找,找到医生连夜安排手术,使孩子避免被截肢。做完手术,医生说,要是再晚一会,孩子的腿就保不住了。谭淑章又后怕又心疼,抱住二女儿号啕大哭。在大女儿记忆中,谭妈妈非常和善,爸爸每天忙工作,她在家操持家务,所有心血和精力都花在自己和弟弟妹妹身上。儿子每次回想自己的童年,都会动情地说:“生母给了我生命,继母给了我人世间最无私的爱。”

谭淑章对远在外地的公公婆婆也不忘尽孝心。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她就算借钱,也要每月按时给公公婆婆寄钱。后来,她将双方父母接到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十多年前,丈夫患上脑萎缩、帕金森症等疾病,全身瘫痪,一日三餐和大小便都由谭淑章料理。为了减轻她的负担,已成家的儿子带着妻儿搬回家与她一起住。有谭淑章和孩子们的照顾,丈夫从生病到去世,没有生过褥疮。如今,虽然丈夫去世多年,但儿子仍然与妈妈住在一起。两个女儿每周都回来看母亲,一家人相处融洽。

谭淑章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