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公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上接第二十一版)

527 张丽霞

张丽霞,女,汉族,1952年3月生,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印刷厂退休工人。

张丽霞40年如一日照顾丈夫的大伯、大娘,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安稳饭,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用孝心和付出书写了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传承了尊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张丽霞丈夫的大伯是抗美援朝老兵,一辈子无儿无女,和老伴相依为命。1979年,看到年迈体弱的老两口,身为侄媳妇的张丽霞主动对丈夫说:“老人扛过枪,保家卫国,现在年纪大了,咱们得管他们啊!”就这样,张丽霞将两位老人接来自己家同住,照顾他们的生活,这一住就是40年。

张丽霞和丈夫的工资当时每月只有200元左右,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张丽霞从来没有后悔将老两口接过来照顾,也从来没有因为生活拮据而怠慢两位老人,好吃好喝的都让他们先尝,每日辛苦忙碌,从没有抱怨过一句。

1999年,70多岁的大娘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1000多个日夜,张丽霞像对待亲妈一样,给大娘洗衣喂饭、端屎端尿、翻身捶背,没有一丝怨言,直到老人安然辞世。大娘去世后,大伯时常想念老伴,为了安慰他,张丽霞经常给老人讲笑话,哄他开心,照顾得更加精心。

随着年龄增长,大伯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年都得在医院住一阵子。每次住院,张丽霞都会在老人床边悉心照顾,直到老人痊愈出院。2017年冬天,大伯突发脑中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单,张丽霞焦急万分,东挪西凑借了几万块钱救治,她和丈夫、儿子、儿媳轮流去医院照顾,终于把大伯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大伯时常对人念叨:“我这个侄媳妇不好找啊,比亲闺女都亲啊!”

张丽霞的孝行之举,深深感染着家中每一个人。儿媳抢着替她做家务,帮她揉肩捶背买衣买药;小孙女每天晚上都给太爷爷、爷爷奶奶洗脚……张丽霞在人生每次抉择中,都把尽孝放在前面,为子女作出榜样。如今,一家七口,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张丽霞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28 张美静

张美静,女,汉族,1998年9月生,共青团员,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西阎镇堡子村村民。

8年前,面对养父母先天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酷现实,面对奶奶猝然离世、爷爷脑梗卧床的重大变故,年仅12岁的张美静用稚嫩肩膀勇敢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为新时代新青年树立孝老爱亲的榜样。

张美静一出生就被养父母抱养。养父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无劳动能力;养母患有神经性肌肉萎缩症,并伴有间歇性癫痫,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爷爷奶奶经营着一家小磨坊,一家人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也算平静和美。2011年,奶奶猝然离世,爷爷突发脑梗卧床。一家四口3个病人,正在读初一的张美静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做饭是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个头低够不着炒锅,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烫了,她从没喊过疼……每天晚上张美静要起床两三次,给行动不便的养母翻身,多年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早晨6点,她又早早起来照料家人起床洗漱、收拾房间、洗衣做饭。天气好时,她就把养母背上轮椅,推到院子里晒太阳;为了让家里气氛活跃起来,让老人们高兴,张美静就给他们唱歌,用自己的爱维系着这个家。

懂事的张美静不仅要照顾好家人们,还学会了干农活。播种时,她用家里的小推车一趟趟往地里送种子化肥。收获时,她一个人从地头把小麦推回来,一整袋扛不动,她就半袋半袋地扛,扛回来倒在院子里晾晒,遇到天气突变,她又一簸箕一簸箕地往家里端……在地里干活时,每隔两个小时,她就飞跑回家帮养母翻身,喝上一碗水,然后再回到地里继续干活。张美静种麦子、收玉米、打理菜园,靠几亩薄田支撑着这个家。

2015年,养父因脑出血去世。为养父看病、送葬花完家中仅有积蓄,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爷爷由小叔赡养,张美静和养母相依为命。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张美静用全部精力照顾养母。她说,妈在,家就在。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她带着养母一起上学,在职业中学选择了自己最爱的声乐课程。

张美静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9 张海香

张海香,女,汉族,1987年6月生,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成鑫服装厂职工。

11年前,丈夫因病离世,怀有身孕的张海香毅然生下女儿;再婚时,她要求男方入赘,夫妻二人共同照料“前公婆”。她用质朴的言行,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孝故事,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2008年2月,张海香和伍建华迈进婚姻殿堂。结婚当天,在亲友见证下,两人彼此承诺:今后不离不弃,共同孝敬父母、抚养孩子。结婚后,伍建华不再外出务工,在老家一边经营网店,一边照顾已有身孕的张海香。2008年3月,伍建华突发心肌梗死,不幸离世。

张海香娘家在安徽宿松县,因为爱情,她远来青阳。如今丈夫突然离世,加剧了她对娘家的思念。但当她看到伤心欲绝的公婆时,毅然决定留下。“公婆独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果我一走了之,怎么对得起刚刚死去的建华呢?”张海香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照顾好公婆,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家的责任。女儿出生8个月,她把孩子交给公婆照顾,外出打工维持一家生计。几位好心邻居见张海香生活艰难,主动给她介绍对象。不忍心丢下公婆的张海香却说,我现在就是伍家的女儿,再婚有两个条件:其一男方必须入赘,其二男方要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前夫父母。此言一出,让不少有心者望而却步。但张海香的善良、孝顺和坚强深深打动了邻镇青年方东兴。2010年,方东兴走进了伍家,和张海香开始了新的生活。婚后第二年,儿子顺利出世。夫妻俩考虑到二老的感受,主动提出让儿子姓伍,年迈的公婆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2011年,张海香的公公不幸患上肠癌,家底薄弱的夫妻俩四处筹钱为老人医治,住院期间更是无微不至照料。张海香精心烹调饭菜,为老人按摩、擦洗、换药,像伺候自己的父亲一样,在医院没日没夜地照顾了40多天。2018年,婆婆患肾结石住院,张海香像亲生女儿一样形影不离、悉心照料。

张海香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

530 张家丰

张家丰,男,汉族,1988年7月生,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张家丰放弃学业、放弃工作,用两年的痴心坚守,唤醒植物人女友;他不离不弃、精心呵护,又用两年时间让全身瘫痪的女友慢慢站起,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用忠贞爱情缔造了生命奇迹。

2008年5月,张家丰的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前往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诊治,3天后转到南京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正在合肥读大学的张家丰得知消息后,毅然放弃学业,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主动来到医院照顾重度昏迷的张晓宇。早晨6点到晚上10点,他坚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外,期盼的眼神,痴情的守候,却改变不了张晓宇成为植物人的命运。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断言没有任何治愈希望,并通知家人安排出院。女友母亲找到张家丰,“孩子,回去吧,你还有自己的未来,这段时间有你的守候,晓宇已经很满足了。”木讷的张家丰说:“我要照顾她一辈子,我相信她一定会醒过来。”

没有过多的语言,张家丰来到晓宇身边,一边照顾女友,一边学习护理知识。每天换尿不湿、翻身、洗脸、刷牙、喂流食、按摩……为了唤醒女友,张家丰无数次呼唤晓宇的名字,跟她“聊天”,告诉她周边发生的趣闻。一天、一个月、一年……张家丰坚守了700多个日夜。也许是爱情的感召,也许是生命的奇迹,2010年9月,张晓宇真的醒了!当晓宇用微弱的声音喊出张家丰的名字时,站在床边的他喜极而泣,紧紧抱住晓宇。张晓宇由于长期卧床,双脚已变形,无法站立行走。2010年底,张晓宇在解放军359医院做了双腿矫正手术。出院后,张家丰一边经营小吃店,一边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晓宇。又是一个两年,张晓宇终于能慢慢行走了。

2012年,张家丰执手张晓宇,走进婚姻的殿堂。沉浸在幸福中的张晓宇说:“他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模样。”张家丰说:“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照顾晓宇,给她一辈子的幸福!”这个农村男孩,说不出太多动人情话,却用朴实行动,诠释着人间最忠贞的爱情,缔造着世间最美的生命奇迹!

张家丰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31 陈光英

陈光英,女,汉族,1953年10月生,四川省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龙镇红光村村民。

10多年来,陈光英悉心照料高位截瘫的儿媳,独自一人料理家务、侍弄庄稼,她用年迈身躯撑起命运多舛的家庭,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好婆婆”。

2007年,陈光英的老伴因耳聋和患直肠癌,成为三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为给老伴治病花去家中6万多元积蓄。2008年,因汶川地震,家中房屋倒塌。2009年,儿媳在重建震后房屋时从高处摔下致高位截瘫,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媳、需要照顾的老伴及年幼的孙女,以及儿媳每年近万元的医药费、震后重建房屋借下的外债,陈光英愁得夜不能寐。为了家庭生计,陈光英让儿子外出打工,自己默默承担起照顾“一瘫、一残、一幼”、操持家务、侍弄庄稼的全部重担。

每天,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照料儿媳喝水、翻身,打理好一切后,便匆匆赶到地里劳作。到了早饭时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儿媳。做好早饭照料儿媳吃完后,又给儿媳按摩身体、清理卫生。把儿媳都安置妥当,再返回田里劳作。晚上,忙碌一天的陈光英无论多累,也要坚持给儿媳洗澡擦身、按摩梳头、换洗衣服。每当天气好的时候,陈光英就把儿媳抱上轮椅,推到外面让儿媳串串门、透透气。邻居们看到都竖起大拇指:“陈大姐对儿媳真好,再苦再累从不抱怨,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10年来,儿媳一日三餐从来没有耽误过,也从来没有生过褥疮。

生活的重担,留给她的是一头华发、满脸皱纹和长满厚茧的双手。可她依旧笑容满面、精神抖擞地撑起这个家。她的精神影响着儿女,打动着儿媳,感动着十里八乡。儿媳常说:“多亏有个这样好的妈,不然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要是有来世,我还要做她的儿媳,我愿意侍奉她一辈子!”

陈光英入选“四川好人”。

532 陈秀苗

陈秀苗,女,汉族,1967年6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南街村党支部书记。

未嫁时,她无私照顾失去母亲的初生婴儿,视如己出;结婚后,她在照顾公婆的同时,悉心照料丈夫前妻的父母,如生身父母,是村民心目中的“好媳妇”。

1990年,23岁的陈秀苗偶然听说一位村民因分娩大出血去世,留下一个男孩。善良的她多次去探望这个不幸的家庭和孩子,在生活上尽可能地给他们以悉心照顾。在照顾孩子的一年多时间里,陈秀苗和孩子产生无法割舍的真挚感情,萌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的责任感。照顾孩子的同时,陈秀苗对孩子朴实憨厚的父亲也产生好感。1991年,陈秀苗嫁了过去。结婚一年后,陈秀苗生了一个男孩,可对继子没有丝毫冷落,反而更加疼爱。2018年房屋拆迁后,她用拆迁款给继子购买住房。

婚后,陈秀苗提出一个令大家都没想到的要求,她让丈夫带自己去前妻的父母家,认前妻的父母为父母。此后,她坚持去关心照料两位老人。平日里,去家里洗衣服、收拾家,看到家里缺啥吃的穿的用的,她及时给补上。逢年过节,她都要和丈夫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病了,她总是悉心陪护……两位老人感叹:我亲生女儿虽然不在了,但有这个女儿,是我们的福气。

俗话说长嫂如母。从嫁到这个家,她就承担起照料这个家庭的全部责任。两个小叔子和一个小姑子从上学到结婚生子,她都一手关心操持。妯娌、小姑子们生病住院也是她亲自陪护。陈秀苗用爱心孝行温暖着家人、感动着村民。

陈秀苗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称号。

533 陈敏

陈敏,女,汉族,198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公安局凤山派出所教导员。

陈敏在大哥和弟弟相继离世后,同丈夫一起挑起家庭重担,十年如一日,在照顾父母、公婆的同时,还养育着7个年幼的侄子侄女,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用爱心与责任为亲人送去温暖,用善念与勇气为社会增添亮色。

陈敏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爱人既是工作中的同事,又是生活中的伴侣,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2008年3月,陈敏的大哥遭遇车祸不幸辞世,留下3个儿女,最大的孩子才7岁,还患有脑瘫癫痫,生活不能自理。2016年7月,陈敏的弟弟突发急病离世,留下4个年幼的子女,最小的一个仍在襁褓之中。

陈敏大嫂在丈夫去世后离家出走,弟媳也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们丢给年迈的公婆。陈敏不忍看着父母既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又要日夜辛劳拉扯几个孩子。她毅然选择替父母分担,接手抚养孩子,更是将大哥4岁的女儿带到身边照顾,给她找学校上学。10年来,她用简单而平凡的举动去关爱家中的每一个成员,悉心抚养侄子侄女,给予孩子们父母般的爱。每逢周末、节假日,陈敏夫妇都会挤时间回家去陪父母,看望哥哥弟弟的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爱,他们不仅给孩子们买衣服、玩具、文具等,还在假期带着他们出去旅行,见识大千世界。陈敏说:“要通过这些方式,带孩子们出去走走看看,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接连的意外,让陈敏的父母不堪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在父母生病的时候,陈敏夫妇将老人接到县城医院住院治疗并轮流照顾,给父母按摩擦洗,守护他们输液吃药,陪伴他们说话散步。孩子们生病了夫妻俩也是牵肠挂肚,带他们去医院检查治疗。2009年,陈敏的公公因病去世,留下婆婆独自生活。如此一来,她就在父母家、婆婆家之间奔忙,家务活、地里的农活样样不落。她和丈夫一起忙碌着,共同支撑着一大家人的生活。

陈敏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

534 陈淑梅

陈淑梅,女,汉族,1950年1月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大八浪乡西太平村村民。

为了女儿临终前的一句嘱托,年逾六旬的陈淑梅16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全身瘫痪的女婿,喂水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不离不弃,上演着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诠释着润物无声的慈母大爱,是人们心中的“最美岳母”。

1996年,陈淑梅的女婿遭遇车祸,造成高位截瘫。2002年,陈淑梅的女儿被诊断患上白血病,弥留之际,女儿托付母亲照顾自己瘫痪的丈夫。陈淑梅含泪答应了,承诺一定照顾好女婿。

女儿去世后,陈淑梅和丈夫搬到了女婿家,照顾起全身瘫痪的女婿和刚上小学的外孙女。陈淑梅照顾女婿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十分细致耐心。每天晚上,陈淑梅两三个小时就要起来一次为女婿翻身。十几年来,她就像定了点的闹钟一样,准时醒来给女婿喂水、接尿、按摩。有一次,陈淑梅外出被撞伤导致膝盖粉碎性骨折,但她并没有停下对女婿的照顾。女婿多年瘫痪在床,皮肤溃烂,陈淑梅带病给他挤出身上的脓水,每天喂他吃饭喝水,帮他解决大小便。

看到陈淑梅如此辛苦,女婿多次有轻生的念头。一次,陈淑梅给女婿喂饭时,女婿死活不肯张口,开始绝食。“你不吃我就这么举着,直到你张开嘴为止。”陈淑梅一边劝导,一边将勺子举到他嘴边,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看着岳母的手已经不住地颤抖,女婿感动得泪流满面。2013年8月,陈淑梅唯一的儿子也因病去世,女婿不忍再拖累陈淑梅一家,又想轻生。陈淑梅坚定地对女婿说:“他们走了,你就是妈的儿子,遇到困难只要我们在一起,挺一挺就过去了。”

2018年5月,陈淑梅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住院治疗期间,陈淑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婿,每天在病房都通过电话询问女婿身体情况。回到家,伤口还没长好,她仍坚持着用另一只手给女婿喂饭。

陈淑梅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35 易从梅

易从梅,女,汉族,1954年4月生,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村民。

她21年不离不弃,倾尽全力照顾患有“渐冻症”的丈夫和儿女,用瘦弱的双肩扛起照顾家人的重担,用乐观坚强的笑容面对人生苦难,用爱与责任呵护着至亲,支撑起家人的生命希望。

21年前,易从梅一家的日子和和美美。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有想到,原本从容的生活来了个“大拐弯”。1998年,易从梅的丈夫突然病倒,辗转宜昌、武汉就医,被确诊为“渐冻症”。随后,女儿也被确诊为“渐冻症”。2010年4月,女儿因手脚无力、走路不稳,不幸坠入水沟溺亡。易从梅还未从痛苦中恢复过来,又传来噩耗:远在广州工作的儿子也患上“渐冻症”,那年他才22岁!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易从梅没有被打垮,而是选择坚强面对。

每天清晨5点,易从梅起床做早餐,趁煮汤熬羹间隙,去照料父子俩起床、上厕所、洗漱。由于他们全身僵硬,胳膊和腿不能弯曲,给他们穿衣服这样的小事,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然后再挨个把他们抱上轮椅,喂父子俩吃饭。忙完后,汗流浃背的她才能匆匆吃几口。这样的清晨易从梅已度过了7600多个。

安顿好家里的一切,易从梅又扛起锄头下地。为了挣钱养家,她一刻不停地劳作,种粮食、栽雷竹、打零工,样样都干。收粮的季节,她常常忙到凌晨。田里忙完,她又匆匆回家伺候父子俩起来上厕所,或帮他们翻个身。每年农忙那阵,她既要忙地里的活,又要照料丈夫和儿子,几乎是没合眼,天就亮了。周而复始的21个春秋,她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当地政府把易从梅一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享受到系列扶贫政策。性格要强、乐观积极的易从梅从不等靠要,拒绝了好心人让她把父子俩送到福利院的建议。她说:“无论好歹,一家人总要在一起。只要我能动,就要尽好本分,不能给政府添麻烦、给社会添负担。”

易从梅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湖北省“荆楚楷模”称号。

536 周英仙

周英仙,女,汉族,1953年6月生,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春风社区居民。

30年来,周英仙无怨无悔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膝下无子女的伯父母和两个孤寡舅舅。丈夫患病后,她不离不弃、精心护理,用柔弱双肩和坚韧付出支撑起这个特殊家庭,让老人们安度晚年,赢得乡邻的尊重和称颂。

1979年,周英仙和丈夫沈志强结婚后,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家里除了公婆外,还有丈夫的伯父母和两个舅舅。伯父母膝下无子女,两个舅舅都是孤寡老人,小舅舅还患有精神疾病。丈夫在厂里上班,家里6位老人全需要周英仙照顾。小舅舅病情发作时,稍不留神就走失,她四处寻人是常事,有几次甚至深更半夜去寻找。1997年,沈志强享受单位福利分房,分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老人们担心小两口离开他们。周英仙知道老人们的顾虑后,主动和丈夫商量,决定继续住在老屋子陪伴几位老人。

周英仙的婆婆体弱多病,她经常用自行车推着婆婆去医院,从不嫌麻烦,每天都专门为婆婆搭配饮食。公公离世后,她怕婆婆孤单,便在婆婆房里添了一张小床,每天陪她聊天,照顾她睡觉。婆婆晚上经常起夜五六次,她都服侍在身旁。婆婆觉得太拖累儿媳妇,常说:“不是英仙照顾得好,我早就随他爸走了。”

2011年,周英仙的丈夫患了脑瘤,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医生建议做开颅手术。为了不让老人担忧,周英仙在老人面前装作若无其事,背地里却常常以泪洗面。丈夫手术前,婆婆和伯娘担心周英仙会累垮,主动要求进了养老院。丈夫出院后,周英仙每天不厌其烦地帮助丈夫进行康复训练,晚上为给丈夫翻身,她打地铺睡在丈夫床边。其间,她隔三岔五去养老院看望老人,送去饭菜改善伙食,帮她们洗澡、剪指甲。丈夫能下床走动后,周英仙马上把二老接回了家。

在周英仙的精心照料下,6位老人安详地度过了晚年,其中婆婆、大舅都活到95岁,伯娘活到了106岁。周英仙一家在春风小区住的几十年里,她的孝行邻里都看在眼里,赞在嘴边,人人都以她为学习的标杆。

周英仙入选“江苏好人”。

537 周桔凤

周桔凤,女,汉族,1975年5月生,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猷阁口村村民。

丈夫前妻病逝多年,留下幼子和年迈的父母。周桔凤婚前得知这一切,没有丝毫顾虑,婚后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近4年来,她用至善至真的孝行美德影响着身边的人,是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好媳妇”。

2016年5月,经人介绍,周桔凤与李知良相识。李知良前妻多年前因病去世,独自带着前妻的父母和儿子生活。周桔凤得知后,主动提出和李知良一起去看望两位老人。她提着礼物一进门,就亲切地叫了声“爸爸”“妈妈”。周桔凤对李知良说:“这声爸爸妈妈不是随口叫叫,我真心把他们当成我的父母看待,希望能够尽一份女儿的孝心,抚平老人失去女儿的伤痛。”从那以后,周桔凤几乎每天都要去老人家里帮忙做家务,陪他们聊聊天。两位老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逢人便说:“我的女儿又回来了。”

2017年6月,遇上强降雨天气,两位老人住的房子存在安全隐患,周桔凤立刻腾出自己家的房间给他们住,并经常给他们做好吃的。老人过意不去,想给周桔凤一些钱,她坚决不肯收。老人的手机坏了,她买了新手机送给老人,还耐心地教会他们使用。由于当地风俗,错过了老人的60岁生日,但周桔凤早早为老人买了新衣服和礼物,过年的时候她做了一大桌子老人喜欢的菜,全家人一起庆祝。吹蜡烛时,老人眼眶有些湿润:“桔凤这个女儿,是我亲生女儿呀!”

这么多年来,周桔凤没有和老人红过一次脸,没让老人受过一次气。为了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尊老孝老,2018年,周桔凤组建了“最美领跑”志愿服务队,经常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量血压、打扫房屋、烧菜做饭、陪伴谈心,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

周桔凤入选“浙江孝贤”“浙江好人”。

538 封孝利

封孝利,女,汉族,1956年9月生,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和平村村民。

封孝利强忍丈夫去世的悲痛,一边照顾公公和年幼女儿,一边打工挣钱偿还为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她坚持带着公公改嫁,相约照顾老人余生。16年来,封孝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2003年4月18日,封孝利的丈夫因肺癌去世,留下75岁养父、9岁女儿及13万元债务。弥留之际,丈夫紧拽着封孝利的手说:“要照顾好爸爸,不能丢下他!”“你放心,不管以后怎么样,我都不会丢下他不管。” 封孝利含泪承诺。从此,封孝利精心照顾着公公。为了补贴家用和还债,她到处打零工赚钱,家里养了8头猪,但从来不舍得吃肉,她要养大卖钱。自己买双新鞋,只有串门才舍得穿,平时在家或下田就光着脚。即使赊账,她也要背着公公去治病。别人给她一个鸡蛋、几颗糖果,她都揣兜里,带回家给公公吃。

中年丧夫,封孝利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改嫁,或许可以一起分担一下生活的压力。但封孝利“带着公公才改嫁”的择偶条件“吓”跑了很多人,直到许世路的出现。他承诺和封孝利一起还债、赡养双方老人。封孝利独自撑起一个家两年后,终于有了依靠。原本摇摇欲坠的家庭,组合成了一个团结温暖的大家庭。两人刚结婚不久,公公疝气复发。封孝利和许世路没日没夜地交替照料不能自理的公公。为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封孝利每天从凌晨开始,3点半起床,做饭喂猪、侍奉老人、下地干活……为节省4元公交车费,她每天步行10多公里上下班,来回近三个小时。看到封孝利起早贪黑,全家人都非常心疼。女儿、女婿收入虽然不高,但总将自己的收入拿出来,帮家里还债、添置东西、补贴家用。

(下转第二十三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