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沉醉于“流浪地球”的时候,不妨再大胆想象一下“移民银河系”。也许我们的团队可以帮到你:“朱飞跃”将你从太阳系送到银河系的12个聚居群(顶层设计);“黄大师”设计“特大聚居群”规划图,让你居住不拥挤(移民策略);“张连线”派蚂蚁群去探路,并开辟出“星际高速公路”(路径优化)……而我负责给师兄师姐“锦上添花”(局部优化),还在白板上画了那幅彰显团队比赛节奏和荣耀的“灵魂画作”。
长久以来,身边一些人往往“谈一流必称欧美”,觉得国外的水平一定比自己高。然而这次比赛,我们团队战胜了NASA、ESA等72支队伍。回首这条布满艰辛的夺冠之路,我仿佛触摸到了“世界一流”的脉搏。
2017年我刚进课题组时,得知上届比赛我们与冠军擦肩而过,大家都憋足了劲儿:我们不能再失手!在大家心中,这场比赛更像是科技战线的一场战斗。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几乎天天都是通宵计算,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虽说拼搏的过程多有不易,但我们有课题组常年积累的实力作为依托,所以心中更多的是镇定和不断爆发的灵感。平日里,师兄师姐们做的研究看似独立,但竞赛中这些模块相互连接,大家通力合作,竞相拿出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大招”,很快就完成了问题模型的构建,展现出了国际赛场上的“中国速度”——“7天拿出可行解,10天占据榜首,之后一直保持领先”!
比赛后半程,我们已经凭借绝对优势拿下冠军,但罗亚中教授给我们定下的目标却是——逼近题目的理论最优解。所以直至比赛最后一刻,我们仍然在突破改进。突破,突破,再突破;改进,改进,再改进。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要成为“世界一流”,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硬实力,更要有世界一流的精气神,那就是:不仅有面对挑战敢于“亮剑”的勇气,还要有取得优势而不以此自矜的态度。成为突破极限的“开路者”和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的“领航员”,在我们科研人眼中,这是比冠军头衔更令人骄傲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