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找准官兵的“手电筒”


■宋剑飞

在《事实》这本书中,作者汉斯讲述了一个故事。

1996年,他带着一些学生到非洲坦桑尼亚的一个偏远村庄,去访问一位乡村医生。村庄里没有干净的水源,没有医疗设备,也没有电。这位女医生经常来往于几个村庄之间,帮助那里的妇女接生。一个学生问她,“如果你可以选择一件装备,来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容易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呢?”“我想要一个手电筒”,她回答道。

最需要的,往往才是最好的。这位医生时常需要在黑夜里赶到另一个村庄去接生,而照亮夜行的路,手电筒无疑是最合适的。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能只给予“我觉得很好”的帮助,而要懂得换位思考,找准对方的“手电筒”,提供“对方觉得很好”的帮助。

由此联想到部队机关常讲常做的服务基层工作。对于领导机关来说,服务基层,就是服务部队战斗力;把基层官兵放在心上,就是把强军兴军放在心上。要想服务到位、取得实效,就要找准官兵的“手电筒”,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基层有所呼、机关有所应,官兵有所难、领导有所为。找准官兵的“手电筒”,实质上就是树牢“基层至上、士兵第一”观念,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解官兵之所困,把官兵的烦心事、头痛事、棘手事作为工作重点,把官兵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反观当下,少数领导机关还存在不少偏差。有的“眼睛向上看”,办事情不怕官兵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有的不关心官兵疾苦,对官兵急需解决的难题能推则推,能躲就躲;有的把服务当成任务,不顾官兵实际需求,“一厢情愿”办实事,“概略瞄准”送温暖;还有的把服务体现在数据上和报告里,往基层跑得勤,情况问得细,口号喊得响,实际工作中却浅尝辄止……诸如此类,都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不仅找不准官兵的“手电筒”,还会极大地伤害官兵感情,影响部队建设。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最清楚。有的领导机关为基层办实事,付出了不少精力财力物力,但基层官兵并不买账。原因就在于这种服务只是机关想给的,并不是官兵迫切想要的,既不走心,也不精准。要想找准官兵的“手电筒”,就要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面对部队改革调整后的新形势、基层官兵的新呼声,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严格落实蹲点帮建、下连当兵等制度,经常深入一线与官兵“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摸准不同类型官兵的差异化需求,按需解难、精准服务,实现从“千篇一律”到“量身裁衣”、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跃升,才能让服务基层送去的“水”成为官兵渴盼的“及时雨”。

服务基层,关键在实。实践证明,解决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难在经常、贵在持久。领导机关不仅要找准官兵的“手电筒”,还要在持之以恒地解决问题上使劲用力。坚持“始于基层需要、终于官兵满意”,为官兵提供“不骛于虚声”的务实服务、“久久为功”的常态服务、“功成不必在我”的长远服务,特别是在家属随军就业难、子女入托入学难、家庭涉法维权难、转业复员安置难等“老大难”问题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见成效不撒手,最大限度地解决官兵的当务之急、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让官兵呼声变成掌声。

(作者单位:66399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