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向双拥模范学节俭


■尹德品 刘丞烝

头发斑白,衣着朴素。过去的45年,他自费到过全军数百个团队,义务传授做酱菜的手艺;他还将自己在江苏涟水县城的房子改为拥军招待所,20张床位免费对过往的现役军人开放,而他和老伴却蜗居在一间仅15平方米的房间里。

他叫孙茂顺,一位77岁的老拥军模范。

无独有偶。

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鱼泉村,一位老者每天早早起来,走进家门口的学校,趁学生们晨读的空当儿,捡拾塑料瓶和垃圾;她拥军78年,拥军物品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年龄越来越大,她不愿给部队添麻烦,从2017年起停止了每年八一建军节到军营走访慰问的惯例。闲不住的老人,又开始了捡拾废旧物品。

她叫靳月英,一位96岁的老拥军模范。

两位老模范的节俭之举,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向双拥模范学节俭。

节俭是个人品格,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俭美德,在中华民族中源远流长。曾国藩家训中有句名言: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习主席曾经深情地回忆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少年习近平曾经因为穿姐姐的旧鞋子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父亲就让他把花鞋染黑了再穿。

许多双拥模范身体力行的节俭,乍看也许觉得是“抠门儿”,细品味方知是人间大德:他们苦的是自己,造福的却是军人、部队和整个社会。

节俭是良好习惯,更是干事创业的基础。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习惯,到“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的理财方式,节俭作为良好习惯,曾经是双拥模范们体谅物力维艰、应对物质匮乏的生活观。

“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徐渭岳,勤俭创业,才在上海建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展馆。

四川老太太彭斌茹致富不忘拥军,节俭开源,自掏腰包设立“强军奉献奖”, 为在部队立功官兵的家属颁发4000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金。

从双拥模范干事创业的感人经历中,我们发现:这种生活观、创业观和事业观正是今天应该大力倡导、努力践行的。

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需要节俭,强军实践同样呼唤节俭。

历史的背影远去。当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新时代的呼唤,置身军营的我们又该从双拥模范身上继承什么?

崇尚节俭,向司空见惯的浪费说“不”,青年军人理应用行动作出回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