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时间,中国工程师在海天之间托举起一个人类奇迹——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将中国人的信心与梦想再次点燃。”纪录片电影《港珠澳大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让观众了解到这一工程背后的故事。
影片以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E30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以大桥背后的桥梁人为主角,充分展现了中国桥梁建造实力、文化以及中国桥梁人的可贵精神。电影穿插了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杨浦大桥等建设的影像资料。黑白模糊的画面带领观众回到那个肩挑手扛、车推马拉的年代。画面一转,来到辽阔美丽的伶仃洋,今天的中国工程师筑起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隧道制造工厂,生产出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用世界规模最大、焊接精度最高的机器人钢箱梁自动化生产线,搭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中,一项项“世界之最”不断印证着中国桥梁建造的雄厚实力,展现着中国的大国气派。
中国桥梁历史悠久,影片浅谈灞桥、十七孔桥等遍布大江南北各具特色的古桥,用它们就地取材、巧夺天工的精妙设计阐释了中国桥梁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人建桥的风格,不止于硬邦邦的土木工程,每一座桥都寄托着建桥人的美好期望。如今的中国桥纵使换上了“钢筋铁骨”,但仍然蕴含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港珠澳大桥寄托着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珠联璧合、携手共进的期望。桥身依着水势弯转成一条柔美的曲线,串联起一座座人工岛,如一条银线串起一串珍珠,点缀在伶仃洋上,体现了中国工程师的匠心与浪漫情怀。在港珠澳大桥最高的主塔上,耸立着一个造型优美中国结,它寓意着中国人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同心永结的心愿。
世界级的工程伴随着世界级的难题,隧道管节沉放作业的难度尤为突出。在E15号管节经历第一次沉放失败后,工程小组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再次出征,可第二次沉放再一次因为海底泥沙回淤而失败,总工程师林鸣和所有在场的人都流下不甘的泪水。第三次沉放终于迎来了成功,可现场却没有掌声,所有的人都静静无言。楼梯上、通道里,到处瘫倒着劳累过度而睡去的人们。“我们没有教练,我们就创造自己的方法。”林鸣带领的桥梁人就是凭着这股在挑战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的韧性,不断攻坚克难,推动了中国桥梁建设水平的发展。
筑桥团队中有一名爱好摄影的工程师,大家都叫他“老王”。他用镜头记录下皮肤黝黑、饱经风霜,脸上却洋溢着灿烂微笑的中国桥梁人——祖孙三代人为港珠澳大桥效力的冯氏一家、电焊工人燕子夫妻等。老王说:“能够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这些人,他们的这种自豪感就是发自内心的,包括我也一样。”8年来的坚守,饱含着桥梁人对这项事业真挚的热爱与强烈的责任感。“建大桥,我自豪”“对我来讲,这是空前绝后的奇遇”……影片的最后,操着不同口音的桥梁人说出了充满自豪与幸福的话语。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是中国桥梁人的缩影,更是一位位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中国人的缩影。这些奋斗者的努力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极为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