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智能识别收银机可扫描商品,通过刷脸完成支付;入住酒店忘带身份证,只需实名登记并刷脸认证即可办理入住手续;食堂正式启用人脸识别系统,“靠脸吃饭”也能实现……随着人脸识别时代的到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刷脸实现。
人脸能替代身份证、账号密码等认证信息,源于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识别特征一样,具有高度的唯一性,为身份鉴定提供了前提。以机场安检为例,旅客可以通过在机场值机区域的专用自助值机扫描身份证或者护照,建立个人的生物识别特征信息。这种信息在其他支持生物识别的登机口也可通用,通过精准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乘客面部数据与后台数据进行比对,实现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安检。此外,人脸识别还可用于对特定人群进行监测,借助智能摄像头捕获人脸信息,人们有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失散的亲人。
在互联网空间,人的脸部特征作为重要的数据信息,正在成为打开个人信息的“钥匙”。然而,相比其他相关技术,这种技术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是人脸识别存在非强制性,个体不需要专门配合人脸采集设备,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能获取人脸图像,信息容易被盗而不被察觉;二是一旦遭受黑客攻击,“刷脸”可能引发其背后附着的身份、账户等信息泄露;三是人脸识别“只看脸”,存在不法分子通过自动化人脸动态技术,骗过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认证的风险;四是在跟踪和监视上可能被滥用,会导致个人隐私和权利被侵犯。
因此,在“看脸”时代,你的“脸”未必都是安全的。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看到技术带给我们的风险,既不能因安全顾虑“因噎废食”,也不能一味贪图“便利”而忽视隐私安全。只有把握好享受便利与保护隐私之间的平衡,才能更好地让新技术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