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如何看待干部借调现象


■本报记者 胡春华 通讯员 徐水桃 胡瑞智

干部借调问题比较敏感,牵扯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不同类型机关和部门。记者写这篇调查,无意给哪级机关和部门挑刺。面对部队转型的重要关口,发现问题而不去正视和解决问题,才是更大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关于干部借调的问题,上级曾三令五申,并有明确规定:确需借调的需本级机关主要领导批准,归口人力资源部门承办,借调期不得超过3个月。前不久,相关部门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清理清退违规借调干部。

但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违规借调还很顽固。某部人力资源部门的同志说,已经记不清各级就清理借调人员一事发了多少次“红头文件”、搞了多少回“专项清理”了,但通知归通知,行动归行动。上边督察紧了,就把人放回去;风头一过,很快又借回来。

任性借调引发的问题多、危害大,缘何禁而不止?

调研中,很多部队主官建言,治理借调乱象,就要像抓“四风”那样,各级都要硬起手腕,相关措施要跟上,具有刚性约束力。特别是领导机关应带头以上率下,维护新体制编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级抓好一级,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坚决防止违规借调问题反弹回潮。

破解借调困境,上下更要转变观念。调查发现,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无论哪个方面或什么原因的问题,动辄就拿新体制编制说事。尤其是在干部借调问题上,一些同志更是振振有词:机关大大缩编,任务有增无减,不借怎么能忙得过来?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统一到新体制编制的轨道上来。部队重塑的新形态、组织架构的新设计、制度体系的新完善、官兵成分的新结构,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是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一些同志习惯于用旧体制的思维模式干新体制的事,用打仗的编制干不是打仗的事,新的理念尚未形成,旧的羁绊剥离不掉,新旧矛盾交织碰撞,所以各级都喊忙,上下都叫累。

客观上讲,随着新体制编制落地,各级都想有所作为,把本单位本机关本部门的事情做好。但吃不透、把不准改革的内涵和要义,就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不知道如何发力、往哪发力,把劲用过了,甚至使偏了。任性放纵的干部借调、毫无节制的各种检查就是例证。

另一方面,实现强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现在的问题是,这也想干、那也想抓,安排工作过急过满,看起来风声大,实际上难聚焦,违背发展规律就会事倍功半。

当务之急,应当把新体制编制下各级机关自身的功能定位搞清楚,把部队对接新体制编制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搞清楚,把顾眼前与谋长远的关系搞清楚,把机关精准帮带基层的方法步骤搞清楚。把这些都搞清楚了,抓建有方向,指导有章法,落实有重点,就会避免手忙脚乱,甚至忙中生乱。

我们还应该看到,大面积的干部借调现象,是伴随着新体制编制的运行出现的。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要用改革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掉以轻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难免会走弯路甚至走岔路,允许试、允许闯,也要容忍失误。眼看路子不对就赶快刹车,抓紧改过来就好。

曾有军事专家说,有时影响大军征战的并非高山激流,而是鞋里的沙子。事实上,把这些事放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大坐标系中来审视,充其量就是个“小插曲”而已,连个坎都算不上。人民军队从诞生到当下,什么恶仗没打过,什么风浪没见过。可以相信,拥有光荣传统、担负强军重任的新一代官兵,必将不辱使命,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谱写出壮丽的时代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