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观石遐思


■吴重生

我一直对石头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因为它来自远古,历史悠久;因为它品质坚固,水火难侵;因为它身世迷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眼前这块奇石,也许来自戈壁滩,也许来自更遥远的荒漠。此刻,它经历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我的面前。我看着它,抚摸它,心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

石头静默无语,一如它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来的深沉。不知何故,面对这一块碗口大的石头,我突然感到自己的渺小。石头的上方有红色的纹理,谈不上华美,但内敛而端庄。收藏家说,这是地地道道的奇石。我不是地质学家,不会从矿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辨这石头的学名。但我相信,这石头是有灵性的。虽然我们之间的缘分,也许仅仅是看上一眼,或者就这样相向而坐几个小时。然而,相比于人类短暂的生命来说,它岂不是昭示着一种永恒?

石头是文化的载体。记得女儿上小学时,我们一家人筹划暑假出行计划,我提出要去河南洛阳的洛河上走一走。洛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著名河流,一直流淌在我的向往里。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古都洛阳因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我的提议得到了家人的赞同。到达洛阳之后,我们直奔洛河。一家三口赤着脚,提着鞋,在洛河的河滩上玩了一整天。

我们边玩边捡石头。那些经过河水冲刷而变得溜光圆滑的石头纷纷钻进了我们随身携带的背包。在捡石头的过程中,我给孩子讲了关于“河图”和“洛书”的传说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当晚,回到入住的宾馆时,一家人检视这些战利品:满满的一背包石头,仿佛面对一大群好朋友。我们商议着,哪块石头可以放在爸爸的画室当镇纸,哪块石头可以让女儿抽空画上一双眼睛、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劳技课比赛等。我们的讨论是热烈的,心情是愉悦的。而那一堆摆放在宾馆房间桌上的石头,仿佛也在注视着我们,成了最忠实的听众。

石头是励志的榜样。十五年前,我应邀参加浙江作家采风团赴新疆采风。茫茫的黄沙戈壁,撩拨了我的思古之情;高原上惊鸿一瞥的湛蓝湖水,引发了我辽阔的想象;战胜雪崩和泥石流、成功登上“雪山之父”慕士塔格山等经历,激发了我的诗情。在作家同行的鼓励下,我在途中写了一百多首诗,结集出版了诗集《穿越冰达坂》。而最难忘怀的是,我在天山上捡了一块石头,黑黝黝的,像极了一座微缩版的直插云霄的山峰。这座“山峰”至今还“耸立”在我杭州的书房里。一见到它,我就想起经历雪崩和泥石流的往事,心中顿生豪迈之情。

石头是亲情的见证。最近一次与石头亲密接触是在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去外地旅游。当地朋友丽娜姐带我们参观渔村,途经一片海难,我们便去海滩上玩水。对其他人来说是玩水,但对我来说是“玩石”。我捡了很多青黑色的长条形的石头,因为长期浸泡在水里,受到海水的冲击,这些石头全然没有了棱角。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因为行李太多,最终忍痛割爱,只带回来一块。如今,这块青色的海滩石在书桌的一隅静静地陪伴着我。看到它,颇有“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之慨。

有一年中秋节,陪家父去磐安尖山镇旅游。见山崖上怪石嶙峋、无草无木之处,石头缝里长出一株松树来。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引以为奇。其实,像这样石头缝里的生命奇迹,在各地并不鲜见。有机物和无机物、石头和树、成长中的生命与静止的时间,仿佛在告诉我们“道法自然”的奥秘。

当我把目光再次投向眼前这一块顶部带有红色纹理的石头,心底里油然生出一种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