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原有棵红军柳


■蒋东霖

红原,红军走过的大草原。几天来,我穿行在茫茫草原,蓝天如洗,一尘不染。青青的草原撒满珍珠般的牛羊,牧民帐篷里升起袅袅炊烟,这一切把草原装扮得如诗似梦。我被这壮美的景色震撼着,却“眼前有景道不得”,只好拿着相机一路狂拍。

从红原县城驱车五十公里,我来到久负盛名的红原大草原。眼前一片青翠、一望无垠,像极了一个文静的少女,恬静地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清风轻拂她那苗条秀美的身影时才翩翩起舞,向人们尽情展示婀娜多姿又金光闪闪的倩影。

日落黄昏时晚风吹过,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美丽的草原突然与寒冷搭上了界。看似温柔的草地,其实自然条件极为恶劣,阴晴不定,风雨不定,冰雪不定。

红原草地上,在一块写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巨石旁,生长着三株迎风栉雨、傲然而立的柳树——这是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描写过的红军柳。

那是1935年8月15日,毛尔盖沙窝会议后,中央军委决定将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为左、右两路军,分别经过今天的红原日干乔大沼泽北上。于是,在这片苍茫无边的水草地上,一支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的队伍在艰难地前行。寒冷、饥饿、疲劳、烈日、狂风和暴雨,折磨着他们孱弱的身体,衣服被雨雪打湿,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没有清水,他们只能喝草地上发臭的苦水。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找不到可吃的野菜就嚼草根、吃皮带。

队伍里,有一些小红军。他们年龄不大,身体稚嫩而单薄。他们拄着柳木棍,忍受大自然对自己稚嫩身体的折磨,靠着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一步一步紧跟队伍。饥饿的时候、疼痛的时候、害怕的时候,他们也想哭,但是直到最后,他们那还不曾变得坚实的喉咙也没有发出一声哭泣。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必须咬着牙走下去,走向他们用生命守望的那个信念。

有一天,一双被冻伤了又被泡烂了的小脚实在迈不动,柳木棍就这么支撑着一个跟自己一样瘦瘠的身体,永远地站在这里。柳木棍从此在这片草原上扎了根,长成一棵高原红柳。当小红军的身体一寸一寸被沼泽吞下以后,它就永远守候在这里,用生命守护着小红军赤色的灵魂,守护着一个个美丽而忧伤的传说。这棵红柳在2006年时曾被雷电击中,大家都认为已无存活的希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根系却奇迹般地一分为三,分别长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株新柳,它们再次以不屈的身姿守望这片绿荫。当地人说,在这奇寒缺氧、平均海拔3600米的高原,普通的乔木和冠木根本无法生存,但这棵柳树之所以能生长得那么好,且能死而复生、一化为三,生命力如此旺盛,那是因为这是红军精魂所化!藏区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柳”。

“红军柳”的故事是真实的,它不仅写进了红原县的县志,而且在红原县的各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伫立在“红军柳”前,我格外怀念那些血洒征程、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格外怀念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不朽功勋的前辈们。

回到红原县城的酒店,钻进软软厚厚的铺盖里,我仍然感到冷,不由想起当年的红军,他们是怎么走出险象环生的大草原的?

萧华上将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中这样写道: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军就是这样走出草地的。

美丽的草原,曾经上演过如此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如今,摇曳多姿的“红军柳”,依然在向后来者深情地讲述那段壮烈的历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