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道应训》载,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不明其由。答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公仪休拒鱼的思维,一定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底线思维相似。这则故事至少给今人留下三点启示:其一,知道风险点在哪儿。“受鱼”就有风险,风险点在于送鱼者动机的不确定性,究竟是出于关心,还是包藏着钓饵?不得而知。而底线思维要求,凡事必须向最坏处准备。于是,就有了“受鱼”与“拒鱼”的自警与自觉。其二,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即谨防“受鱼而免于相”。于是,“受鱼”便成了风险防控的必控底线。其三,知道自己坚守底线的关节点是什么?面对献鱼而“不受”,确保“无鱼而不免于相”,进而获得既“嗜鱼”又能“长自给于鱼”的自由。“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故而,公仪休的拒鱼,既是从政官德的胜利,也是底线思维的胜利。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习主席告诫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在错综复杂形势面前保持战略定力、实现科学应对的工作指南,要求我们部署和推动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行。联系到我们身边的现实,部队工作无小事,我们谋划推动各项工作,都要想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坚持防患于未然,预先估计事情可能的发展前景,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防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先为攻坚克难、化险为夷、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充分准备。这既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实现“有守”与“有为”的有机结合,从而在抓工作落实中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作者单位:31695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