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钱晓虎、通讯员熊东旭报道:5月下旬,江南某地热浪袭人,来自陆军军以上单位的400余名参谋人员,在15公里隐蔽行军途中,除完成自主侦察目标、密语引导火力打击任务之外,还要提交一份涵盖重要地形、电磁环境等要素数据的分析报告。这是陆军战役参谋比武设置的竞赛项目之一,参赛人员既要接受体能技能、战斗意志的检验,还要接受战场“谋算”能力的实战考问。
“今年设置了很多主观考题,就是要检验参赛人员在模拟战场环境下的谋划力、执行力、表达力。”陆军机关领导告诉记者,他们以提升战役参谋指挥素养为目标,取消传统考核题库、设置实战应用项目,倒逼参谋队伍谋战研战能力提升。
记者翻阅竞赛规程发现,参赛人员要昼夜连贯36小时完成指挥作业,同时接受专家的临机质询,脱稿陈述作业要点。此外,还要根据竞赛系统高频次推送的真伪信息、错乱情报等作业条件,进行目标性质甄别、判定、分析,融合生成态势图。参赛的西部战区陆军参谋张海龙坦言:“真假情况掺杂其间,如果研判分析不透,很容易被误导踩‘雷’。”
此次竞赛评判标准重在检验谋划能力。在遥感影像判读环节,参赛选手不仅要从无人机、雷达和红外热成像仪等提供的战场信息中准确判读目标,同时还要正确选择缘由选项,才能得到全部分值,否则不算合格。选手们普遍感到,靠死记硬背无法胜出,只有真正掌握目标核心特征,才能顺利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