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位不代表短了气节,不出名不代表不出色,没有影响也不代表缺少能量。小人物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身处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持什么态度、有什么作为,并不是小事,可以看出他的品性和格局。
浩瀚史料中,小人物鲜有清晰生动的镜头。每每读到,总感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读陈寿的《三国志》,就偶有所得。
东吴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时,城中派士卒刘整突出重围、传递消息。刘整任务失败被捕,面对诸葛恪手下的威逼利诱,大骂道:“死狗,此何言也。我当必死为魏国鬼,不求苟活,逐汝去也。欲杀我者,便速杀之。”
随后,城中又派士卒郑像传递消息。由于奸细出卖,郑像也被捕获。敌人将他捆绑起来,逼着他绕城喊话,劝城中守军放弃抵抗,投降东吴。郑像不从,他顶着利刃向着城内大呼:“大军近在围外,壮士努力!”
刘整、郑像牺牲后,镇东将军毋丘俭向魏主曹芳详述了两人事迹。曹芳诏令:“整、像召募通使,越蹈重围,冒突白刃,轻身守信,不幸见获,抗节弥厉,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今追赐整、像爵关中侯。”那个时代,史家之笔写普通士兵,虽然旨在颂扬统治阶级,却也让后世看到了小人物身上“有陨无贰”的崇高气节。
词典中解释,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即便如此,没有地位不代表短了气节,不出名不代表不出色,没有影响也不代表缺少能量。进一步讲,小人物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身处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持什么态度、有什么作为,并不是小事,可以看出他的品性和格局。
《曹刿论战》,是人人熟知的名篇。这篇战争题材的文章流传千古,不在于文笔有多优美、兵法有多传神,而在于乡人与曹刿的经典对话。齐鲁长勺之战前,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为国出力。乡人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番话,反映了小人物的一种典型心态。而曹刿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小人物身上也有巍峨。
顾炎武的《日知录》有“降臣”一节,讲述国难之后,小人物的应对和处境。其中谈到,楚汉之际,有一个姓郑的人,曾在项羽手底下办差。项羽死后,刘邦命令项羽旧属直呼项羽名字,郑君独不奉诏。尔后,那些直呼项羽名字的,被封为大夫,郑君则被逐。这一则事源于《史记》,郑君“失其名”,可知绝非大人物。史家将他的被逐,与别人的被封拿来对比,足见深意。
“今浙江绍兴府有一种人,谓之惰民,世为贱业,不敢与齐民齿。志云:其先是宋将焦光瓒部曲,以叛宋降金被斥。”这是“降臣”里的一条原注。《堕民猥编》中也有延伸记载:“明太祖定户籍,匾其门曰丐。”不去抗争、降叛失节者,包括他们的后人,被称为惰民、堕民、丐民,其社会地位低于别的普通百姓。这就说明,如果不念国家存亡、不作殊死抵抗,即便是小人物,也要背负耻辱,甚至让后人抬不起头来。
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司马迁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以戍卒身份,穿着羊皮袄拜见了刘邦。他劝帝迁都、主张和亲,并提议移民关中,为汉代政权巩固立下汗马功劳。司马迁的感叹启示我们:积小成大,人人集智竭力才能干成大事、成就大业,其中小人物也概莫能外。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绝大多数人不会成为大人物,这是事实。然而,这无碍我们培塑深沉的家国情怀。只要勇于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以大格局、大担当履行好职责,以忧患感、紧迫感奋力于事业,即便是平凡一人、普通一兵,也能投下巍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