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队组织连贯考核比武,期间多次“吹哨集结”,点验官兵的携行物资。据了解,他们过去也是这么做的,目的在于确保比武公平和安全。对此,前来观摩的一位领导直言不讳:“这是在养成痼癖动作,如果是在战场,部队行踪有可能就暴露了。”
练兵场日复一日的训练,会形成“肌肉记忆”。其中,有的习惯有利于制胜战场,比如快速反应、敏捷高效、密切协同、追求创新,等等。然而,也有些习惯落后时代、偏离实战,平日里却习焉不察。军人在练兵场养成的习惯,无论好坏都会带到战场、影响打仗。正因此,练兵备战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用实战的眼光去审视、用实战的标准来要求。否则,一旦形成战场痼癖动作,代价就太昂贵了。
与实战要求不符的做法成为惯性,这在军史中并不鲜见。英国曾有一位军官看到,在火炮操练时,总有一名士兵立于炮管下,毫无作为。他研究后发现,过去火炮由马车运载,炮管下的士兵负责拽住缰绳,以确保炮座稳定。惯性延续,因而在火炮自动化时代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二战期间,盟军西西里岛空降作战失利,固然有天气恶劣的因素,但“固守桥头堡”的僵化思维更致命,武器装备成捆地空投,导致伞兵空降后不得不到处寻找装备,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战场痼癖动作的形成,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思想懒惰、思维僵化,信奉“从来如此”;赛场意识强、战场意识弱,把投机取巧的经验看得比较重;不较真、不认真,满足于训到了、练过了,严抠细训落实得不好;对现代战争不研究、对时代变化不敏感,缺乏革新的锐气和勇气……如此种种,都会在不经意间养成一些偏离实战的习惯。虽非故意,其害不小。
信息化时代,战争变脸的节奏加快,突发性、残酷性特征明显。战争是“铁面审计师”,绝不能等到那一天真的来临,才开始严肃自我审视、纠治痼癖动作。重养成,在平时。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聚焦实战、对接实战的练兵原则,一点一滴规正打仗动作、提升打赢本领,才能真正经得起实战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