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时间之河川流不息,透过经典影视作品,重新回望那些战争岁月里的感人故事,总会让我们为之震撼。《上甘岭》《三八线》《冰血长津湖》等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辉煌战史,让永恒的精神丰碑在人们心中高高耸立。
今天,我们通过光影品读那段历史,汲取更多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通过回眸经典,与我们的革命前辈相知、相识,重温一代人、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编 者
《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红遍中国的经典电影,用极富感染力的黑白影像再现了志愿军官兵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其浩然之气至今看来仍巍峨如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根据大量史料和众多志愿军老兵的回忆,真实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的作战过程。作为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参战的志愿军官兵身上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魄令观众震撼不已。“向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致敬”“当今时代,更应该让年轻一代正视历史,激励增强他们的报国志、爱国情,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等众多评论,证明影片受到了观众的一致支持和肯定。在这些经典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有很多场景让观众难以忘怀。王成手持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王兰领唱《我的祖国》时“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感人场景、志愿军侦察兵与敌人围绕康平桥进行的惊险战斗等内容,激荡起数代人的观影记忆。
在和平年代回顾战争中那些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民族集体记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应让更多年轻观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特质。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从这些经典老电影激起的观众共鸣来看,取材于真实战争的英雄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其深蕴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具有恒久的魅力,更是好作品的源泉素材。
重温《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等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让人感慨万千。69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那些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英勇战斗的民族英雄,早已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英雄们在朝鲜战场上创造的以“气”胜“钢”的战争奇迹,成为中国电影永恒的经典画面: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迎着炮灰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地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他们曾高呼“向我开炮”,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每一位战士都那么年轻,但他们的壮举却惊天动地。《长空比翼》中,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张虎,毅然驾驶着负伤的飞机冲向敌机;《打击侵略者》中,敌人的炮弹点燃了潜伏区的蒿草,丁大勇以坚强的毅力战胜烧伤的疼痛,坚持到大部队的炮火开始攻击;《激战无名川》中,在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九连连长郭铁率领战士们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勇敢地投入到抢修无名川大桥的激烈战斗中;《我的战争》中,孙北川与战友们为了保家卫国的使命远赴他乡,在残酷艰辛的战斗中经历生死、并肩作战;《战地之星》中,女播音员白露在抗美援朝的前线,用自己流利悦耳的播音鼓舞战士们与敌奋战到底、瓦解敌人斗志;《烽火列车》中,“462”列车组以高度的智慧和勇敢,躲过敌机的轰炸,将满载物资的列车开往抗美援朝前线;《铁道卫士》中,高健与特务马小飞在列车上经过激烈的搏斗后,终于排除列车上的定时炸弹,使军用列车顺利通过长岭隧道,把大批军用物资运往朝鲜战场……《神龙车队》《三八线上》《英雄坦克手》《碧海红波》《心灵深处》《长空雄鹰》等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虽然拍摄的年代各有不同,但从不同层次、多种角度为观众呈现了这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反对侵略与强权的伟大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熔铸出浩然长存的英雄之气,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战斗中涌现出的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众多英雄功臣,声声入耳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等铁血誓言,发生在上甘岭、松骨峰、长津湖等地的一场场浴血战斗,都是永垂不朽的史诗篇章。这些篇章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让志愿军官兵的卓著功勋和英雄之气与每一代中国人的血脉紧紧相连。
军旅作家王树增在《朝鲜战争》后记中写道:“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文学是这样,对于影视更是这样,它始终要通过影像承载起历史的担当和责任。我们相信,更多源自我军辉煌战史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一定能够追忆峥嵘岁月,将真实的战斗历程与影视化的表现手法巧妙结合,成为观众中的经典,唤起时代的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为后世提供历史镜鉴、烛照现实。
图片制作:孙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