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忘不了的“三角66”


■周鹏搏 张家铭 卢 昕

得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二楼有冲锋枪展出时,电动扶梯上的耿老不停地抬头张望。

“爷爷,小心别摔着!”孙女一边提醒,一边挽起他的胳膊。

然而,老人家并没有止步。“看,‘三角66’!”耿老健步走到橱窗前,指着陈放的56式冲锋枪:“这批枪通过了连续射击一万发子弹无故障的测试,才能打上这个标志……那时,北安人天天都枕着枪声入眠。”

迈入耄耋之年的“老北安人”耿老,仿佛听到了熟悉的枪声,思绪回到69年前的北安。那年初冬,为避免军工厂遭敌破坏,国家一声令下——迁址北安,“北安冲锋枪厂”由此得名。

搬迁时最低气温达-40℃,“吐口唾沫,到地上就能成冰”。这倒是与北安人的性格不谋而合——落实任务不打折扣,“一口唾沫一个钉”。

百废待兴的枪厂没有工房,他们就烤冻土、打地基……寒冬里从未盖过房子的北安,一个多月后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没有足够车辆拉运设备,他们就用爬犁拉、肩扛人背……第二年初春未至,完整的生产线就已形成。

不久后,志愿军肩扛“三角66”冲锋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有劲、皮实、可靠,可以以生命相托。”这是前线战士给予它的评价。

战争有结束的一天,但是备战没有“暂停键”。战争胜利后,北安受领任务——生产手枪。

“让冲锋枪厂造手枪?”没有刀具、夹具、量具,甚至没有造工具的合金……但他们没有向困难认输,手工磨、锉刀削……一年后54式手枪定型问世。

这款同样刻有“三角66”的手枪不仅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还被改良为东风运动手枪,在重大比赛场上帮助13名运动员射落金牌。

1988年,北安冲锋枪厂结束军旅生涯划归地方,“三角66”也随同兵工往事被镌刻在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纪念碑的基座上。醒目的一串数字“9006116”呈现在基座下方,格外耀眼,这是北安冲锋枪厂生产枪支的最终数目。

数十年峥嵘岁月,“三角66”望过上甘岭的冷月、嗅过猫耳洞的泥腥,也见过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今天,橱窗里的它仍用简捷、美观的视觉冲击力,讲述着北安人艰苦创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来,给我和‘老伙计’合张影。”耿老后背已驼,但孙女喊“茄子”时,还是刻意挺了挺腰板。

上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54式手枪”“56式冲锋枪”。

王凯祥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