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国内院线上映后,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影片讲述的是因战乱背井离乡的叙利亚男孩赞恩,在贫民窟里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经历流离失所求职、超负荷劳作、妹妹被迫出嫁身亡等磨难后,12岁的赞恩悲愤控诉,“为什么自己降生到这个世界”。那一幕,令人心痛。
29日是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两个日子紧紧相连,或许是在提醒世人:这个世界并不太平,贫穷、饥饿、疾病等依然真实存在。不论是仍旧笼罩在战乱阴霾中的叙利亚,还是恐袭频发的西非马里,生死离别几乎每一天都在残酷上演,不计其数的难民因战火波及而备受煎熬,儿童的人身安全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战乱,恐怖袭击、贫穷饥饿、疾病无医……就会成为社会痼疾,百姓的生命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有过海外维和经历的官兵都有的体会。或许是因为有两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历,看完影片,笔者的心绪难以平静,脑海中不时闪现在任务区武装巡逻时看到的情景。
如果说一些战乱地区是“被上天遗忘的角落”,那么马里境内的尼日尔河正如“天使哭泣的眼泪”。马里北部重镇加奥是西非的重要交通咽喉,这里地处撒哈拉沙漠腹地,常年高温酷热、沙尘频繁、蚊虫肆虐,但比自然环境更为恶劣和糟糕的是当地的紧张局势。在加奥维和任务区,武装派别冲突不断、恐怖势力气焰嚣张,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同一个世界,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却是天壤之别。记得第一次去加奥地区武装巡逻,笔者近距离看到了马里人民的生活状态。加奥物资市场,商品单一匮乏,拥挤的人群在破烂的顶棚下涌动,许多乞讨的儿童因饥饿和疾病显得特别瘦弱。
2015年是中马建交55周年,中国维和部队为表达对马里人民的友好情谊,在加奥市举办“中马友谊日”活动。我与战友一起走进残疾儿童中心,向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具和生活物品。一个小男孩主动跑过来与我握手,生疏地说了一声“你好”,紧握的小手久久不愿松开……
战友写下这样的感叹:“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激励自己,而有的人却要用一生的美好来治愈或弥补童年爱的缺失。”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连续十余年坚持援助驻地附近的SOS儿童村,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医疗分队与瓦乌玛丽护士学院等结成帮扶对子,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援建中苏友谊小学……自1990年以来,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余人次,先后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当危险来临时、当任务区群众需要救助时,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总会出现在任务一线。
“我愿将世上所有的颂赞和感激送给你们,像密如织线的细雨、姹紫嫣红的鲜花、馥郁芬芳的香味……”这是叙利亚难民穆罕默德前不久写给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的感谢信。2012年从叙利亚来到黎巴嫩的穆罕默德,一直生活在黎以边境的一个村庄,当地不仅生活环境恶劣,而且医疗条件落后。穆罕默德的左腿意外被狼咬伤后,是中国维和军医热心细致的救治,使他的身体逐渐康复。
“何以为家”看世界,中国蓝盔卫和平。“在有中国军人部署的各个维和任务区,每天都会带给我们接连不断的暖心惊喜!”一位联合国官员中肯的评价,令中国维和军人倍感光荣。
影片《何以为家》中有这样一句话:“愿每一个勇敢的孩子,都能被全世界温暖以待。”值此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之际,中国维和军人正以行动和担当,捍卫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和平的温暖阳光,洒满世界每个角落。”
(作者系中国第3批和第5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