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酷的体育赛场上,有不少具有“备胎”精神的强人。在夙兴夜寐无人知晓的崎岖道路上,唯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努力,才能最终得以功成。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当时在贵州省队训练的邹市明,还是寂寂无闻之辈。后来,他以陪练的身份入选国家队。在给种子选手当“沙包”的过程中,邹市明一边陪练,一边像海绵吸水一样,潜心学习对方的优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奥运会前的一场队内热身赛上,邹市明以陪练身份战胜了国家队的正赛选手,一时技惊四座。四年后,从“备胎”中脱颖而出的邹市明,以正式队员的身份出征雅典奥运会,从此开启辉煌之路。
著名柔道选手冼东妹,也是这样一个从不服输,最终得以转正的“备胎”。 刚到广东省体校时,冼东妹练的是摔跤,后又转练柔道。作为六运会冠军、同门师姐陈英姑的陪练,冼东妹不知被摔了多少次。一年又一年,许多曾像冼东妹一样的“备胎”,都纷纷选择了放弃,而被队友评价“好战”“好斗”“不认输”的冼东妹,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成为我国第一个卫冕奥运冠军的柔道运动员,同时也是中国运动员中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冠军的妈妈级选手。
教练员里的“备胎”同样不乏其人,带领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斩获金牌的陈忠和教练,就是其中一位。在运动员生涯中没有多少名气的陈忠和,在女排的陪练角色上,足足当了二十多年的“备胎”。他直言,“天天一块吃、一块练,当年我都感觉自己成了妇女之友,跟着国家队分析了二十多年的国际女排局势,让我这个陪练最后成了女排通。”
除了这些成名“备胎”,一些非著名“备胎”同样值得尊敬。
体操选手郭伟阳,就是这样一位。他从小到大当替补,接连错过大赛机会,好不容易走上奥运赛场却因预赛失误被人质疑和指责。他奋斗二十载,饱尝训练的艰苦和不得志的无奈,最终由“超级替补”成功变身奥运冠军。郭伟阳出生于云南玉溪,5岁开始练习体操,一路刻苦训练,不断提升水平,但却因为各种原因连续以替补身份,无缘出战广州亚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直到24岁那年以替补身份接替滕海滨出战并加冕伦敦奥运会男团冠军。二十载拼搏,郭伟阳一路走来艰辛异常,坚强异常。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印证奇迹的存在,诠释了“天道酬勤”的道理。正如他说的那样,“努力能创造奇迹,老天会在关键时刻推你一把。”
无论是体育竞技场上的这些著名或非著名“备胎”,他们的身上,都浸润着对挑战的勇毅、对梦想的坚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特质,他们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最终干出了一番惊天地的大事业、大成就。今天,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我们,也应学习这种精神,在坚持中砥砺风骨,在前行中磨砺锋芒,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肩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