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曾经的第一”不等于“如今的第一”,用归零心态为红色基因赋能
●祖国需要流汗时,不惜力;祖国需要流血时,不惜命

“第一”融入基因注入使命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开展“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主题实践活动新闻调查 ■本报记者 高立英 李建文 特约记者 王 猛 周 宁


传承胜战基因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先锋飞行大队”。 杨 盼摄

这是一次新的出征。

空气冰凉,发动机的轰鸣声逐渐减弱……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蔡勇缓缓关闭战机座舱盖,做好滑出准备。他即将作为第一批编队升空,和战友们进行一场跨区跨昼夜机动转场训练。

该旅空战引导科参谋顾智杰告诉记者,此次远程机动训练,航程达几千公里,途经多个海域、跨越多个省市,训练数据实现全面突破。

这,只是这支部队众多突破中的寻常一次。这支在战火中诞生的英雄部队,在60多年南征北战的实践中,凝结形成了“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的价值追求。第一,成为这支部队在数次改革整编、革故鼎新中引以为傲的番号和精神图腾。

步入新时代,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积极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开展“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主题实践活动,把“第一”的价值追求融入血脉、注入灵魂,部队建设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一”放平是桥,竖起是墙

“第一”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能力

该旅的前身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获战功的航空兵部队。1956年全军统一编制序列,这支部队被授予“第一”这一特殊荣誉番号。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该旅继承了“第一”的“物质富矿”和“精神富矿”:历年来国产先进战机都先期装备该部队,重大任务中都是他们当先锋、打头阵,上百名将领和一大批英模从这里走出。

人民空军编制序列中的这个“排头兵”,并不好当。继承了多少财富,就要面对多少压力。“这个‘一’不自觉就会推着你,赶着你,让你不断往前走,直到成为那个名副其实的‘一’,你才会觉得自己配得上这个烙印。”该旅飞行员们和记者交流了他们对“第一”的认识。

要做名副其实的“第一”,体现了这个团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本领恐慌。没有人能永远笼罩在光环之下,同样,也没有一支部队能始终位列排头。该旅领导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曾经的第一”不等于“如今的第一”,“第一”是跨越时代又不断演进的动态姿势。

第一,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是汉字的基本笔画,也代表着数量的从无到有。谈及这个话题,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历史上,这支部队取得了众多‘第一’,这是我们天然的禀赋资源,也是我们独特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着‘第一’这个特殊使命职能和优良传统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来争第一、当王牌、打胜仗。”

“一”,放平是道桥,竖起是堵墙。每个“第一”的辉煌背后,都经历过起落成败。

2011年,空军组织第一届对抗空战竞赛考核。这支部队派出的“王牌团队”竟然在首个演练日就以59∶166的大比分被淘汰!

他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形势:当他们还在比谁机动时载荷拉得更大、动作更迅猛时,对手已悄然占领了电子对抗的制高点。

“第一”失手,官兵嗟叹惋惜,但正是这当头一棒,让所有官兵惊醒,战斗力才是捍卫荣誉的唯一屏障,从哪里失去的就要在哪里夺回来。在这个英雄团队,“勇争第一、永不服输”已经成为他们的秉性品质,深深融入到他们的血脉之中,是他们逐梦一流的坚强柱石。

耻辱,惋惜,继而深思。59∶166这组数字,被他们用黄铜浇铸成了牌匾,镶嵌在空勤楼的门厅墙上。对面,就是“空战胜利第一人”李汉的雕像。一边是历史的天空中胜利,一边是现实的天空中惨败。

官兵们意识到,“第一”是打出来、闯出来的,而不是守出来的。他们把朝鲜战场上“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启示,拍摄成《抗美援朝中的学习启示录》教育片,在重温历史中反躬自省。

面对大潮澎湃的新军事革命,他们找到了学习这个突破口。而后,席卷整个空军部队的“建设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活动热潮,正是缘于当年那次惨败,也正是从这支部队发端。

“第一”,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能力。“第一”的前面,其实是零,勇争第一意味着拓荒探路,这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扬弃。这其中蕴含着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时“舍与得”的辩证法。

丢掉包袱,心态归零。随后,他们在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中连续3年勇夺团体第一名。

“一”是区隔,也是融合

优良传统决不能“锁”在史馆里,要让红色基因“活”在我们生活中

年轻飞行员孙行在史馆二楼一个展柜前停了下来。吸引他目光的,是一件特殊的展品。

一块瑞士产的“英纳格”航空机械表,静静躺在红色毛毡上。银色的表链,微微闪着金属光泽,时尚的亮白圆形数字表盘上,每一个数字和刻度都清晰可见。

如果不是因为黑色的指针久久定格在5时16分2秒,以及玻璃表蒙边缘部位那几条微小的裂痕,孙行几乎觉察不到,这是一块“老古董”。

刚成为空军飞行员时,孙行就曾听过这样一段历史故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初期,手表还是奢侈品。前辈们在东北老航校时,曾把闹钟绑在腿上,代替手表计时。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时,上级为飞行员们配发了一批航空手表,用于计时、计算油耗和定向。

凝视这块手表,已经停止的时针仿佛开始“滴答滴答”。历史与当下,就这样开始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66年前,这块手表的主人、中队长耀先带领部队在朝鲜上空取得了骄人战绩。

这样的今昔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去年,该旅年轻的“金头盔”飞行员姚凯,走上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的讲台,讲述自己夺取“金头盔”的生动经历。“第一”基因,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引发了无数官兵的心灵共鸣。

1994年出生的王文龙,是该旅史馆的一名士官讲解员,也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在部队开展的“面对面”情境式教育中,他多次走上舞台,扮演老航校飞行员,与新时代飞行员进行对话。每次对话,仿若官兵与先辈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这种心灵的互动,是最高的境界。”不少飞行员热泪盈眶。

4月19日,“空战胜利第一人”李汉的女儿李可克受邀回到父亲的老部队。第一次站在父亲李汉的雕像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年轻的飞行员们一起唱响了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该旅领导有一个观点:“一”是区隔,也是融合,优良传统决不能“锁”在史馆里,停留在冰冷的文物中,体现于泛黄的书籍中,人为地把传统与现实割裂开来。真正激活红色基因,让优良传统融入官兵生活,才能更多地滋养官兵精神。

在这支部队,“第一”渗透于方方面面。漫步营区,“1”字形战旗主题雕塑,时刻提醒官兵牢记肩头的责任。每年新兵入伍、新飞行员入列,读的第一本书是《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看的第一部影片是《奋勇作战 无坚不摧》。战歌里唱着“一”,徽章上刻着“一”,雕塑中擎着“一”,舞台上演着“一”……

如今,“第一”的价值追求,以多种多样可感可触的方式被“弘扬”,“第一”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度融入官兵们的工作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第一”绝非孤胆,战胜更需团队。有一个拥抱,飞行员高中强至今难忘。在一次主题为“叮咛”的“面对面”情境式教育互动课结束时,主持人提议,请在座的每名官兵和身边战友来个拥抱,送上一句叮咛。一句“兄弟珍重”,使高中强心中升起一种强烈的感动。

几年前,大型国防教育电视节目《真正男子汉》走进这支航空兵部队。“明星教官”高中强凭借“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独特气质“圈粉”无数,成为新的青春偶像。

那一次,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现场剑拔弩张,座舱内响起急促的“锁定”警报声。高中强冷静分析空中态势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动作——掉转机头面向对手发射“导弹”。

“他这是要以一换一‘拼刺刀’啊!”兄弟单位飞行员不禁惊叹。高中强说,“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一”是滋养根系,也是连接纽带

“第一”不断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用担当使命为优良传统赋能

曾几何时,在这支部队,“明天就要打仗”的口号,已经变成“今夜就要打仗”。

变化无时不在,人们往往只见繁花似锦,不见嫩枝初露。正如该旅“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的“第一”,也随着时光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抽出万树枝条。

史馆里,有一座沙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微缩立体地形图。沙盘中插满了红蓝小旗,标记着这支部队自组建以来执行过任务的地域。

近年来,他们连续6年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参加历次阅兵,整建制跨区机动,执行远海警巡任务,完成高原实弹打靶……“第一”的航迹遍布全国各地。

执行重大任务时,该旅的飞行员们都喜欢在胸前戴一面国旗。航迹延拓到哪里,国旗就出现在哪里。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

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为树叶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为根系提供能量。该旅领导认为,只有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给“第一”资源赋能,“第一”资源才能焕发出长久的生机,进一步为使命担当提供滋养。在相互赋能的过程中,二者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这几年,该部5人次获得“金头盔”,飞行一大队被空军授予“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2017年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采访中,几乎无人提及这些金灿灿的荣誉。飞行员们提到更多的是,打败“今夜”的强敌,才能争得第一,担当好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这个承载着千钧之重的话题,在许多人看来很高大、很遥远。但是对这支随时准备为祖国担当使命的部队来说,却实实在在、近在眼前。

这几年,中国空军前出第一岛链、飞越多个海峡、展翅西太平洋,战机航迹不断远伸,体系能力越练越强。航迹延伸到哪里,教育实践活动就跟进到哪里。处于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的他们意识到,身为空军的“拳头部队”,不能仅仅撑起“头顶这块天”。当先锋,既要有勇争第一的勇气,更要有争当世界一流的视野和追求。

在该旅官兵看来,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血与火熔铸成的“第一”,必须向未来战场延伸。飞行一大队走廊的天花板上,每隔四五米就挂有一块“警示板”——“作战对手在哪里?”“他们是什么装备?”“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强敌,是实战化训练的目标,也是衡量自身能力的参照系。

雨下了一夜,4月22日清晨,雨势头更猛了。大巴很快开到了机场。透过雨雾,飞行员孙行看到门口那两行熟悉的标语,左边是“放心吧祖国”,右边是“放心吧亲人”。

他想起一个温柔的声音对他的叮咛。再过不到一个月,他就要和心爱的人举行婚礼。

10点15分,孙行驾驶战机第一个滑出机棚,战机在跑道上加速向前滑行,机舱上的水珠迅速向两边撇开。

湿滑的跑道上腾起一团白雾,孙行驾机冲上灰色的低沉天幕,打开加力向上爬升,穿过冰冷的厚厚云层。

这是一个标准的低气象天气,激烈的空战对抗训练开始。孙行很快找到了感觉,所有的能量都不由自主调动起来。

8年前,他还在地方大学的外交系读书,满脑子都想着大国关系和纵横捭阖。

当时,导师在课上说过一句话——武力和外交,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工具。实力强大的国家,武力即其外交;实力弱小的国家,外交即其武力。那时,孙行对其中蕴含的辩证关系,还不甚明了。

后来,他招飞入伍,成为飞行员。他忘不了自己第一次作为僚机飞行员执行战备任务,老飞行员对他说的那番话:中国,疆域这么大。如果你升空担负战备,这个时间段,这片空防区域,就完全交给你和你的长机了!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