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父亲的军装


■王书艳

年迈的父亲又翻出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旧军装。其实这身军装并不旧,父亲说他只穿了4年不到。这套军装是父亲从朝鲜战场穿回来的,之后再也没舍得上过身,一直放在老箱底。

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1953年春天应征入伍。当时,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的时候。年仅17岁的父亲在入伍的第3天就坐上闷罐车,跟随大部队开拔到辽宁省丹东市。“1953年2月22日下午3点多”,这是父亲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刻。这一刻,父亲渡过鸭绿江,正式入朝参战。

当时,父亲在原23军某部工程指挥部当警卫员。他们的驻地在“内外石桥”,距离阵地“马家地”仅有5华里之隔,抢修工事的时候,经常会遭遇冷枪。在父亲到朝鲜战场的5个月之后,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他们的任务变成了维修被战争损坏的设施、设备,收拾战争留下的残局和疮痍。

印在父亲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件事,与黄江大桥有关。1956年的3月,朝鲜依然是春寒料峭。父亲所在的工程指挥部接到上级命令,要抢建黄江大桥,而之前的黄江上只悬着一条窄窄的、晃悠悠的铁索木板桥。当时,上级派父亲到江对岸去取雷管。100多米宽的江面,只有5处桥墩,中间还有一处已经被敌机炸毁。在这条铁索上,零散地铺着的是不到40厘米宽的木板,年轻的父亲双手扶着摇晃不定的铁索,飞快地跑到了江的对面。可是,等父亲拿上雷管,再想走回来的时候,就没那么容易了。父亲试了好几次,都无法在桥板上站稳,一低头看到距木板桥有3层楼高的滔滔江水时,更是急得直冒汗。情急之下,父亲是咬紧牙根,绷紧全身,俯身趴在桥板上,爬到江对面的。等下桥时,他身上的军装已经被汗水湿透。有了这次经历,父亲说之后很少有事情能难住他了。

在朝鲜的4年时间里,父亲穿着这套军装一路走过了安夏、西甫、福西、金刚山、圆山、内外石桥、马家地、金川、福川、常寨洞、杨德、澎来湖、里世里等地。这些地方都留下了志愿军官兵的足迹和鲜血,甚至是年轻的生命。

1957年8月25日,父亲退伍。时至今日,这套草绿色、纯棉布的军装,已经陪伴父亲走过了60多个风霜雨雪的春秋。军装上,四个带盖和铜扣的兜,是父亲最珍爱的。右兜盖上,缝着白底红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布签,布签背面是姓名、部别、职别、代号等。父亲说:一名军人的简介,就详细地填写在这里。在兜盖的下方还别着三枚军功章,其中一枚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特等功勋章”;另一枚是“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一枚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章。这些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涤荡的痕迹,都深深地沉淀在经纬交织的时光里。

从父亲60岁那年在铁路上退休后,每年的生日或是重要的日子,父亲都会穿上这身军装。这几天,父亲的生日快到了,他老人家又翻出这套军装穿在身上,并让我给他拍几张照片保存。阳光下,父亲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军装,眼神里透出的是宁静、祥和。一旁的我,是阳光下的和平、幸福。

版式设计:王晨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