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校里的“神奇爷爷”“神奇奶奶”来了


■陈 思 姚 宏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微粒

退休前,他们是国防科技大学物理、航天、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教授;退休后,他们是中小学生口中的“神奇爷爷”“神奇奶奶”。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80后”,退而不休组建起一支义务科普队伍,用11年的时光,将知识之轮开进乡村的中小学课堂。伴随着“科普大篷车”的滚滚车轮,他们头上染上白霜、衣角沾满尘土,但那充满快乐与激情的步伐从未停歇……

4月12日,星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军休科普工作室内,一场“华山论剑”正在上演。

“你看,用我这个二进制算盘一算就明白了。”一位戴着旧军帽的老爷爷边说边演示。

还没等他开始,另一位坐在椅子上的老人打了岔:“小孩儿懂啥二进制,又拿你搞计算机那套……”

“那你说咋整?”老人把旧军帽一揭,显得有些气急。

这时门外传来匆匆的脚步声。“张俊科,就知道你在这,吃饭啦!”一位小个子的银发老太太从门口探进身子。

“哎,老于,来评评理,教小孩用二进制算盘能不能行?”椅子上的老人喊道。

被唤作老于的老太太哭笑不得,只好进门坐下。一坐,一场新的论战开始,家里,饭菜凉了半截……

这样的场景时常可见。论战双方“来头不小”:他们都是从国防科技大学退休的物理、航天、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但在这里,大家讨论的问题显得有些“小儿科”——怎么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来给中小学生科普。因为常年为学生们进行科学知识宣讲,这群可爱的老人被学生们称为“神奇爷爷”“神奇奶奶”。他们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科普大篷车”。

小小的篷车大大的光

张俊科是“大篷车”的主讲,他教了一辈子书,从大学生到如今的小学生,可谓经验老到。

不过最近,他总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一会整整衣角、一会练练手势,像个初登讲台的新手。原来,最近“大篷车”接到了新的邀请,他们将参与一个叫“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项目,将课程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全国中小学生观看。

想着自己的科普课即将面向全国,他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意味着他们的影响更大了。

对于年过八旬的张俊科来说,去往平江的科普之旅就像一部电影,尽管已经过去了3年多,一幕幕场景仍会不时在脑海中回闪。

2015年11月的一天清晨6点,军休室地上的电子积木被灯光唤醒,它被贴上标签,封进箱子,然后与其他12个箱子一道,被一双双苍老的手抬上面包车。

接下来的3个半小时,它们穿过还未来得及洒水除尘的马路和静谧无声的高速公路,穿过起伏颠簸的乡村小道和清晨初醒的大山河流。箱子随着山路一起一伏,旁边护着的双手从不曾离开半分。

张俊科和大家一道,用一辆面包车载着整整13大箱实验装置,去往岳阳市平江县观音阁小学。那是一所大山脚下的学校,学校里没有年轻教师,也没有娱乐科技类的课程,全校120余名学生,留守儿童占到7成。

同行的78岁老人吴国芳清楚记得,孩子们那一双双亮得让人心疼的大眼睛。当老伙计们把长长的课桌拼起来,摆上电子积木、模拟电路、红绿灯后,孩子们哗地一下围了过来。

“孩子们,你们看!我把这个孔堵上,灯灭了,我把手拿开,又亮了!”如同“戏法”一般,围观的孩子们伸直了脖子,怯怯的眼神掩盖不住内心的好奇与欣喜。

突然,一只“气流飞碟”从教室飞到了操场,空气动力学的奇妙释放出山里孩子的“撒野特长”,他们一边追着跑,一边喊着:“爷爷奶奶们好厉害!”

“其实,面包车并不大,也没有像样的篷,但是当孩子们叫出‘大篷车’名字的一刹那,大家都觉得这一趟没白辛苦,篷车虽小,但可以让孩子们看到大山之外的光。”76岁的杨昂岳老人话语中满满都是对孩子们的疼爱和期望。

如今,为了科普教育做长线,老人们买来几百本科普类图书,将“大篷车”开进了大山深处的中小学校,建起了摆满精美绘本的图书角。

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喜欢“大篷车”,不仅是爱看各式各样新奇的科学实验,还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他们亲历的科研故事。

卓尚攸年轻时曾是罗布泊核试验队伍中的一员,在那里,他度过了“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草当干粮”的青春岁月。当他为孩子们讲述起老一辈科研人的故事时,所有人都听得着了迷。

“那里的爷爷奶奶真的没有水喝吗?”一个小孩说着,眼泪便掉了下来。窗外的余晖映照在孩子与老人的脸上,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张俊科是“哈军工”时期最早的一批计算机人。每当与孩子们聊起“银河团队”奋勇攻关、为祖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他的心情总是难以平复:绝症晚期仍在病床上坚持工作,并完成了整整5大本教材的蹇贤福,直到“银河-Ⅰ”研制成功,才带着莫大的欣慰离开;同样带病工作,病魔侵袭时一声不吭的王育民,倒下时手中还握着测试笔……

孩子们不一定记得住那些闪光的名字,却总会被那些故事所打动,举着手问“哈军工”是什么样?张俊科激动地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有人考上了国防科大,如果我还在世,一定去校门口迎接你们!”

“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这也许是‘大篷车’最大的意义。谁敢说再过二三十年,这些孩子中不会出现邓稼先、陈景润呢?”对于孩子们的未来,老人们充满希望。

花城社区、长坡社区、板江中心小学、梅湖小学、乌山小学……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学校,“大篷车”的足迹走了一路,老人们的精神也感动了一路。

“这样高龄的老人都不遗余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 不知不觉间,“大篷车”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一些志愿者纷纷加入进来,甚至连小学生在参观了几次他们的科普展览后,都主动地当起了小解说员。

科普,辛苦并兴奋着

这些年来,军休站工作人员周舟总有一个感觉:这群已经退休的老同志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活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

这是一群从来都闲不住的老人。一年365天,老人们不是在开展活动,就是在为活动做准备。“只要是定了任务,就要拿出咱们年轻时搞科研的劲头来,这是咱‘哈军工’的传统。”

从这样一组数字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老人们的忙碌状态——

11年来,“大篷车”走过上万里路,他们开发和展示了数学、电子积木、机械、机器人、游艺等5大类100多小项的科普演示项目或竞技项目。仅2018年下半年,他们就组织了11次“科普夏令营”和“科普大篷车”活动,接待了20批次的小客人,受教中小学生达1000多人。

让老人们乐此不疲的源泉,是无处不在的“被需要感”。

一次,他们为社区的电脑班义务授课,60人的房间挤进了上百人,甚至有远道而来的“学生”站在走廊上“旁听”。

还有一次,科大附小的老师看到老人们的课堂如此生动,还专门向他们讨教制作科普装置的技巧。

“咱们的科普活动,不知不觉成为了品牌,大家这么关注咱们,咱们就更得干好。”张俊科的话语中透出兴奋。

一项辛苦的工作,因为一群兴奋的老人变得格外充满活力。张俊科嗓门洪亮、杨昂岳走路带风、王保恒用电脑上网比年轻人还溜……在人们眼中,这群老人的精神头儿总是那么足。

希 望

电路一开一合,灯泡一明一暗。狭小的讲台前,孩子们挤作一团,瞪大了眼睛,入迷地观看“大篷车”带来的精彩科学世界。

在灯光的一明一暗之间,孩子们看到了全新的世界;在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中,张俊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图①:张俊科在给孩子们讲述电路原理;图②:吴国芳在演示气浮球装置。

李晓娟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