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敌人陆海空立体环岛防御,没有海、空军的掩护,没有现代化的渡海工具,依靠落后的帆船,能否顺利渡过茫茫海峡,取得渡海登岛的胜利?我军既有8000壮志未酬、血洒海疆的金门战役,更有海南岛战役踏破“伯陵防线”所谓的“铜墙铁壁”,将五星红旗插上“天涯海角”的胜战奇迹。
战斗简介
金门战役:1949年10月24日,我第10兵团一部奉命发起金门战役,3个多团的兵力乘木帆船向金门发起进攻,并成功抢滩登岛。但渡船随即全部被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火力摧毁,致使后续4个团的登岛部队无船登岛,先期登岛部队在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二昼夜后失利。
海南岛战役:1950年4月16日至5月1日,我第15兵团在先期分批偷渡后,实施了大规模强行登岛和岛上追击作战。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击破由10万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伯陵防线”,最终以伤亡4600余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的重大胜利,顺利解放海南岛。
讲评析理
金门战役失利的教训和海南岛战役成功的经验,对未来作战仍然具有很强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战役指导上:金门战役第10兵团领受任务部队用陆战思维指导渡海登岛作战,没有充分考虑海上输送这一现实困难,确立“火力压制、多点登陆、一处撕破、四面开花、隔绝阻塞、各个击破”作战方针,过于理想化,存在盲目乐观、轻敌冒进情绪。对此,毛泽东指出战役失利“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第10兵团主要领导事后总结也认为,金门战役的失利,有四点轻敌表现:一是战役指导上犯了重厦门轻金门的思想;二是敌胡琏兵团增援金门后,敌情发生重大变化,没有断然下令停止进攻;三是受风向、潮汐影响,船只往来使用是不可行的,对这个问题没有专门去研究;四是对敌人垂死挣扎的顽强性认识不足。海南岛战役第15兵团充分吸取金门战役的教训,确立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正确作战指导方针,即首先以小部队分批偷渡,加强岛上力量,为大规模强渡作战提供有力策应;而后以主力在琼崖纵队及先期登陆部队接应下强行登陆,力求全歼国民党军,并依此做出了部署。
航渡准备上:金门战役第10兵团在船只筹措和船工征集的准备工作上存在严重不足。粟裕对攻金有“三不打”指示,而第10兵团恰恰在这一工作上出了问题。至10月24日第一梯队3个团的船只才凑齐,第二梯队则根本无船。可靠的船工也缺乏,许多船都是由不谙水性的战士驾驶。海南岛战役第15兵团充分吸取金门战役船只保障不足的教训,提出“海上无船不算兵”,突袭涠洲岛缴获300多艘大船,征集了1800多艘民船,又设法改装了120艘机帆船,共筹备了2249艘船只;征集地方4100多名船工、舵手,并进行了专门的战斗技能训练;按照船上的分工进行专业训练,短短两个多月就培养出2500多名水手。
练兵备战上:金门战役第10兵团缺乏渡海作战经验,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登岛部队官兵缺乏应有训练,航道不熟,再加上未能很好地组织防风、防炮、防空,致使航渡和抢滩登岛时战斗队形混乱。同时由于计算和掌握上的错误,造成在退潮时登岛,船只搁浅,遭敌击毁,以致第二梯队无船不能增援。海南岛战役第15兵团高度重视气象和海情的分析研究,兵团、军、师、团各级都成立了气象水文小组,每天观测风向、潮汐和水流的变化规律,为定下渡海决心、选定启渡时间、海上编队航行以及登陆地段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了为期2个多月海上大练兵,提出“把陆军训练成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口号,要求部队达到“既能陆战、又能海战”“敢于近战、夜战打敌兵舰”的战斗标准。
组织指挥上:金门战役第10兵团没有贯彻我军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在编成上,我登岛部队为7个团共约2万人,以3个团另加强1个营的兵力约8700余人编成第一梯队,其他约4个团12000余人编为第二梯队。而守岛的是得到坦克、舰艇、飞机加强的国民党军约4万余人,登岛第一梯队与之比较兵力对比为1∶5,力量绝对不对等。在指挥上,登岛第一梯队建制被打乱,各团间行动缺乏默契,以致3个团抢滩登岛后各自为战,未形成合力。海南岛战役第15兵团总结形成了“船是课堂”“海是操场”“实兵实船”“先昼后夜”“先近后远”“先单船后多船联合”“木船打兵舰”等训法战法。特别是有效地运用了琼崖纵队这支接应力量,正确实施偷渡与强攻相结合战法,两批偷渡部队登陆成功为兵团主力渡海登岛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登陆作战是时空跨度大、影响因素多、组织实施复杂的特殊作战样式。随着科技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战场环境的变化,战争实践和作战理论的牵引,现代登陆作战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比如,作战使用从“大规模登陆”向“小规模特战”转变,作战要求由“抢滩建场”向“打点控场”转变,作战空间由“陆海空”三维向“陆海空天电心网”全维转变,作战重心由“陆上作战”向“海空优势”转变,作战行动由“点线面”线式推进向全纵深“遍地开花”转变,作战支援保障由建立陆上“滩头堡”向建立海上“浮动基地”转变,等等。只有在深刻总结我军登陆作战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科学预判未来登陆作战发展图景特征,我们才能真正驾驭未来的登陆作战。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