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你的微笑驱散病痛,你的真诚给人温暖,你的热情传递爱心……又到五月,阳光温暖,“5·12”国际护士节向我们走来。在这个温情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4位服务战场救护一线、守护军人军属健康的军队“白衣天使”,品读她们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故事,感受她们姓军为战、大爱赤诚的情怀。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杜辉——
精益求精为患者
■本报记者 郭 晨 特约记者 罗国金
五月的清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一间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名护士轻步走到病床前,查看护理记录、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完整检查一遍后,她转向下一个床位。
她就是该院第二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杜辉。晨曦微露时,她迎来忙碌的一天。
作为护士长,从场地准备到安排查体,从执行会诊意见到用药后病情观察,每一个环节杜辉都严谨细致。患者无小事,处置必到场,任护士长5年来,杜辉一直坚持这条原则。
“一上阵就是实战,分秒间关系生死。”这是杜辉的岗位箴言。对自己分管病房的每名患者,杜辉牢记他们的病史、化验指标、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执行医嘱精准化,无论药物还是营养液、饮水量,她都能做到分毫不差。
一次,诊区收治一名86岁的高龄患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长期卧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这种状态极易导致痰液吸入肺部造成感染。为做到万无一失,杜辉带领护士们为这名患者量身定制一套气管套管冲洗流程,并规范鼻饲、吸痰等护理工作细节。
如履薄冰、如沐春风,杜辉常这样形容一线护理工作的感受。她的理解是,护理岗位承载着组织和患者的信任,必须严谨细致。
前不久,杜辉获得联勤保障部队“十大服务标兵”称号,她把荣誉的获得,归功于集体的努力和传统的滋养。在她眼中,“忠诚保健、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总医院南楼精神,是一种标准,更是一种鞭策。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科护士王慧英——
拯救生命分秒间
■本报记者 郭 晨 通讯员 毛 宇 尹继冬
暮春时节,解放军总医院组织的一场战救训练考核正紧张进行。参赛队员中,一名年轻护士的动作格外麻利,她匍匐前进接近“伤员”,检查伤情后快速包扎、固定,率先将“伤员”转移后送……最终,她夺得这次考核理论和技能两项第一。她就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科护士王慧英。
刚当护士时参与的第一场急救,对王慧英来说是一次尴尬的经历。当时抢救一名心搏骤停的患者,看着医生护士们紧张快速地操作,她却头脑发蒙,一点也插不上手……任务结束已是凌晨,王慧英径直来到值班医生办公室,请教抢救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她暗下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急救护士。
那段时间,王慧英刻苦学习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技能。为了熟练掌握抢救流程和动作要领,她上网下载教学视频,一遍遍地看、一次次地练。入院第8个月,她已经能够独立抢救病人了。
一天晚上,王慧英值班时接到某科室出诊请求。王慧英赶到现场时,患者呼吸心跳均无。她立即展开抢救,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几分钟后,患者恢复了心跳。
“生命转瞬即逝,紧急关头,护士要判明情况并迅速处置,来不得半点犹豫。”这是王慧英多年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切身体会。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部护士长陈珏——
走出国门受赞誉
■本报记者 赖瑜鸿 通讯员 张 程
“我的伤口愈合很好,非常感谢您细心的护理。”4月下旬,一位曾经伤口反复感染的患者终于痊愈出院,他特意打电话向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部护士长陈珏致谢。
“在医疗服务中,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万不可马虎大意。”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陈珏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去年5月,陈珏接到命令,背负行囊登上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18”任务,承担起医院船护理部主任的工作。
250多个日夜,诊区、病房、手术室、前出分队……随处可见陈珏忙碌的身影。她参与组织的“中格护理技术展示交流活动”,受到格林纳达领导的高度赞扬。在汤加,和平方舟医院船收治了一名枪伤致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陈珏为伤员精心护理伤口。伤员康复出院时,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感谢。
“走出国门,我们代表的是祖国。”陈珏深知自己肩负的职责。2015年元旦前夕,医院接到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紧急卫勤保障任务。陈珏毅然报名随队远赴西非。
在被称为抗埃“前哨阵地”的留观病区,陈珏零距离接触埃博拉患者,采集病史、查体,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时汇报患者救治情况……4个月时间,她在高感染风险的环境中,救治了4例确诊、300余例疑似患者,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国际声誉。
西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朝霞——
应急救援冲在前
■本报记者 张 放 通讯员 龙秋凡
5月7日,西部战区总医院组织卫勤应急拉动演练。面对种类繁多的医疗物资,年近50岁的急诊科护士长徐朝霞带领数名医疗队员,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点验、整理、装车等任务。
作为一名业务骨干,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徐朝霞总是冲在最前面。汶川地震后,都江堰、映秀等重灾区有大量伤员需要后送治疗。当时余震不断,转诊车辆时刻面临着山体滑坡和飞石袭击的危险。徐朝霞主动请缨,承担起伤员后送途中的护理工作。
当时,一名伤员被救出时双腿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徐朝霞判断可能出现急性坏疽,有传染风险。后送途中,徐朝霞让同行战友到其他车上,她则穿上防护服,一路照顾伤员,在高传染风险环境下和伤员单独相处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后送任务。
“对军人来说,使命重于生命,越难的任务,越考验军人的本色。”这些年,徐朝霞先后完成3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应急救援本领。
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时,徐朝霞立足现有条件,提升护理质量。当地血源难以补充,她通过上止血带、控制性降低血压等办法,减少术中出血。高质量的救援工作赢得当地民众赞誉。
结合自己执行救援任务经验,徐朝霞撰写了15篇学术论文,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为医疗卫勤力量执行抢险救援任务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