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心居高处总觅诗


■峭 岩

拿到马福德诗集《浪花依旧白》(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时候,心里冲撞着的是惊喜和激动。记得六年前,我也曾激动过、欣喜过,那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冰峰的雪莲》出版的时候。今天又读到他的新作,自然有了许多联想和感慨。

诗歌也许是每个人的梦想,这个梦需要积蓄、需要酝酿、需要沉淀,而后发力。马福德就是这样,当他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时,诗的梦便一触即发了。

马福德的诗歌之旅大体反映出一种文化现象。即在工作岗位时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卸任后时间宽余,纵情于舞文弄墨陶冶性情之间。这是一种文化回归,也说明素质的潜在性。纵览部队的许多离退休干部,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有的拿起画笔,醉心于书画的创作与研究;有的吟诗作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高雅的爱好大大丰富了老同志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大有好处。

马福德是一位心居高处的诗人。“心居高处,方得风流。”他不平庸、不俗气,更不居功自傲、自得,始终充满追求、上进、青春的活力。当他走下工作的阵地后,又自然选择了另一个阵地。这样,诗歌便成了他激情的出口。

诗者,抒情达志也。马福德站上生活的高地,回首过往,家乡的炊烟、村庄的鸡鸣、入伍辞别的泪水、母亲的企盼,以及海军战士舰飞浪打的不凡旅程,依序涌上心头。这些来不及咀嚼、品味的精神大餐在他的心灵深处找到了栖息地,于是就有了他今天的诗歌天地。像蚕儿吐丝一样,又像滚滚东江水一样,滔滔复滔滔,日夜无暇期了。

当然,当把往事拉回来,置放在诗的格局里时,是要修饰、打扮、雕琢一番的。他是深知此理、深得其道的。他写《小溪的诉说》,以隐约的笔法,至理至情地把祖母隐藏在事物的背后,把“我”拟化为小溪,把祖母比作“大江”,喊出:“小溪呵,还想向大江说些什么,浪花已对大江讲,大江给了小溪一个家,让小溪在春风里长,大江给小溪一个梦,让小溪到达远方。”他写《浪花依旧白》,对大海一往情深:“我静静地倾听、细细地寻觅,在惊涛中回响曼妙的音韵,在骇浪中飘逸着金丝银缕,在碧波上跳跃的一朵朵心花,在浪花中闪耀着甜蜜的细语。”他写《时光的步履》,把时光比作“一支多彩的笔”,“绘出阳光灿烂的大道,神奇无比”;又比作一把刻刀,把人雕刻得“认不出自己”。他写《梦还在,在远方》警示自己:“但心中的山,还是那么高,心中的海,还是那么大,山高海辽阔,梦还在,在远方。”凡此种种,已进入诗的层面,浪漫也好,形象也好,梦幻也好,都有了诗的本质气象。

新诗走过了百年历史,百年历史光华璀璨。古诗有既定的格式,而新诗从来都是自由的,一百个诗人有一百种表达方式。诗写气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诗贵真情,诗歌表现真善美的品质是永恒不变的。还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诗随时事著”。随着物质的丰富、科学的发展、生活品质的多样化,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诚然,诗歌本身也从早期的直白转向跳跃、转折、隐喻,从早期的单一颂歌转为向内突破的多样化书写。所以我说:“诗人不是生活的奴隶,是生活的发现者。诗人跳海捞珠,蹈火取栗,诉说世界的奥秘。”无疑,诗人完成这些的时候,必然打破旧习,冲破旧有的束缚,重建自己的气象,才能满足当下的审美需求。

应当说,收入这本诗集中的诗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马福德步入诗歌创作的风貌,让我欣喜地看到一位诗人朋友勤奋而倔强地前进着。诗无涯,学也无涯。相信他会边走边唱,汲取甘霖、秉烛而歌,定会种出一片希望的诗的森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