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双拥视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40年生态保卫战 东归家园换新颜

——新疆军区某团支援驻地生态文明建设写真


■王宏涛 史宏涛 赵治国

东归英雄故乡,野生天鹅栖息地,国家卫生县城……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跟随新疆军区某团官兵到驻地和静县的戈壁滩植树,心情跟着一路繁花、新绿越变越好,同时也被这一串串名头吊足了“胃口”。

一壶水、3个馕、15个树坑、满手血泡,难忘植树官兵当年的每天“标配”

68岁的退休老人张有福说,在他的记忆中,每年春天和秋天,和静都会有风沙天气,昏天黑地的情景让小孩子都感到害怕。

而这沙尘的源头是位于和静县城以北6公里处的北山。原来是开采多年的砂石料场和戈壁荒滩,总面积50平方公里。西北风一刮,这个裸露的荒滩就撒起野来,又是吹土又是扬沙。

戈壁荒滩,又何止一个北山!“这场生态保卫战,部队官兵已经与我们当地人一道打了40年。”和静县林业局长钱新钢,一路指点着车外的片片嫩绿,介绍着这些土地被绿色覆盖前的面貌。

这幅由“迷彩绿”参与描绘40年的水彩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画轴,第一幕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苍凉和悲壮。

“五百里戈壁料,想要多少有多少。”最早一批来和静县的建筑工人,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调侃,足可见和静县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多么恶劣。

盐碱很重,还不是最大问题,石头太多、土太少,年年植树年年死。这才是最大的难题。团党委和地方党政机关一起出谋划策,最终采用了一个笨办法——先保成活率,再考虑覆盖率。

“开渠引水,拉土植树”,用这种笨办法,人就得多吃苦!“想植下一棵能成活的树,得先挖一个直径1.5米、深两米的树坑,把石头全部挑出来,再填进去一立方多的土才成。”老兵王成邦回忆说,一壶水、3个馕、15个树坑、满手血泡,成了当年每名植树官兵每天的“标配”。

一个春季下来,连队大部分铁锹磨得只剩下半个。正是靠这种笨办法,该团官兵与驻地人民群众一道,一点点把五百里戈壁荒滩“啃”出一块块绿色方阵。

啃着馕,顶着风沙,每天满手血泡,要挖15个两米深的树坑?这个兵当得真辛苦!起初,有的战士并非没有抱怨。可看到有了绿色,人气开始聚拢的时候,抱怨顿时烟消云散。

几年后,退役的时候,有的战士望着连队荣誉室里磨秃的铁锹发呆。一位老班长说:“在和静种过树,这辈子就没有吃不了的苦!”

在张有福老人和当地群众眼里,子弟兵就是给老百姓送“福”的人。生活在今天的和静人,真的“有福”了!看吧,新疆建设兵团223团苹果、巴润哈尔莫墩镇万亩生态红枣、乃门莫敦镇辣椒已成当地的绿色名片,每到收获季节,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收购。

一部东归传奇、4座生态地标,感恩那些退役老兵把边疆当成自己的“家”

4月的春风,吹熟和静县一垄垄鲜美红嫩的草莓,也迎来一年一度的草莓文化旅游节。每每在这个节日,当地人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6年前那个唤醒荒山的决定,想起子弟兵的特殊贡献。

2013年8月,和静县启动实施北山绿化工程,由此拉开了全县大规模播绿的序幕。

6年来,该团不间断地组织官兵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一筐筐石头被捡了起来,一条条水渠被开挖出来,一根根滴灌管道被铺设开来,亘古荒原逐渐绽放出丝丝绿意。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动物园、野生天鹅栖息湖、国防教育基地坐落其中。

如果说北山森林公园挡住的是风沙,那么占地近两千亩的东归生态公园则是和静县的文化地标。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摆脱沙俄压迫,首领渥巴锡率领17万人冲破重重截击,历时半年多,行程上万里,以加上途中生育仅剩6万余人的极大民族牺牲,实现东归祖国壮举来到和静安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据此拍摄。

这些年来,该团官兵一边学习东归精神,一边改造东归家园。现在,东归生态公园已经成了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必去之处,当地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的必去之处。

在东归生态公园,我们与正在草坪上挥汗如雨的夏海兵不期而遇。一番聊天方知,他是东归生态公园负责人,还是该团一名退役老兵。能写会画的夏海兵,入伍后一直在宣传股工作,退伍后毅然留在驻地,多年来一直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得知筹建东归生态公园的消息后,热衷研究东归文化的他主动要求调到这里。东归生态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夏海兵都曾仔细把摸,石刻、宣传画、植物造型设计均出自他的手。团领导介绍说,40年来,像夏海兵一样脱下军装扎根和静县的老兵还有很多。

近年来,该团与驻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一道,在县城周边戈壁滩上陆续建起了东归生态公园、北山森林公园、环城水景带及双拥公园等4个综合占地面积3万余亩的生态地标。

现今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占地2.5万亩的自治区级北山森林公园,是工程量最大的一个项目。以往每年春秋季,狂风常裹挟着漫天黄沙侵害县城居民,是当地的主要沙尘源之一。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和静县旅游业发展,来此观光的各地游客越来越多,电影《飞驰人生》也将重要取景地选在和静县辖区内的巴音布鲁克草原。

行道树挽着“胳膊”,爬山虎长成“围墙”,部队走到哪里希望就播撒在哪里

一位60多岁的汉子,知道哪里有天鹅,哪里的天鹅在孵蛋,还知道天鹅飞来和飞走的时间。

他叫拉格娃,是和静县西北部巴音布鲁克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动物管护员。

拉格娃的故事,该团官兵人尽皆知。团领导说,在服务人民中学习人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各族群众的智慧和才能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些年,该团在绿化第二故乡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营区绿化。从团领导到连队官兵,有一个共识:为人民群众植树播绿,先要把部队营区搞成生态营区,搞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当然,从机关到基层,大家自觉坚持做到,这一切都要以确保战备训练功能完备为前提。

建设之初,该团营区的这片土地也是戈壁滩。为了能让植被茂盛生长,一茬茬官兵把营区挖了个遍、筛了个遍,拉走戈壁石,填上肥沃的土壤。

从去年开始,该团又以营区综合改造为契机,再一次大规模进行见缝插针式绿化,形成了“草坪+灌木带+景观树”的梯次配置,绿色溢满营区,俨然成了驻地的“绿肺”。

走进营区,只见行道树挽着“胳膊”,爬山虎长成“围墙”……在当地,建筑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就是部队营区。

远处雪山巍峨,周围桃林片片,近旁白杨挺拔……4月5日清明节,我们与该团官兵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由他们长期看护的烈士陵园祭扫。

烈士陵园修建在天山南麓的戈壁荒滩上,长眠着原铁道兵部队、原步兵某团、原坦克某团和该团的35名英烈。该团驻防这里以来,坚持把改善烈士陵园生态环境作为“尊崇英烈、传承血脉”的重要内容。一茬茬官兵不懈努力,如今的烈士陵园周围已长满树木,一条小河从附近穿行而过。当地群众还在周围种上了核桃、红枣、蟠桃等果木。烈士们若九泉之下有知,该是多么欣慰!

远不止于此。

去年4月,该团将驻训场选在了天山腹地无人区。官兵们发扬植绿播绿传统,愣是植下两万余棵白杨、柳树。为了保证成活率,他们在无人区里挖出一条条一米多深用来保墒防风的沟壕,每人还认领了一定数量的树苗,将其植入壕中。

一年过去了,官兵们驻训再次踏访这片无人区时欣喜地发现,两万余棵白杨、柳树有6成已在无人区倔强地发芽吐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