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择事而后有劲”站不住脚


■王卫红

青年官兵要胸怀大志、怀揣理想,到强军事业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历练、去战斗,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不是我没有干劲,而是这个工作不适合我的脾胃。”平日里,我们可能会遇上这样的同志,他们不承认自己缺干劲,反而称自己若是到了哪个地方、哪个位置,就肯定能干得如何。谢觉哉曾批评这种现象,他说:“择事而后有劲是落后的想法。”

我们不妨细细打量一番。这些同志至少目前是干劲不足,对现职不满意、对本职不尽心的。他们所谓的“择事”,标准是什么呢?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离家近一些,补助高一些,工作单纯轻松一些,发展的跑道长一些。显而易见,有心于自己讨便宜、得畅快,是他们“择事”的首要动因。

至于“有劲”,那也未必。现实中,那些秉持“择事而后有劲”观念的人,往往到哪都难以打起精神提起劲,即便有也只是“三分钟热度”。这是因为,只要干事,就免不了遇到若干难题。而他们呢,遇上难题挡道,感觉舒适度下降,就又开始琢磨“择事”了。如此反复,他们会得出一个消极短视的结论:“哪都没意思,哪都不好干。”

许世友在南京军区的一次会议上,曾谈到这么一件事。一次,有个干部跟他讲:“我身体很好,到哪里都能干一二十年。”他问:“你去加强第一线好不好?”那个干部回答:“哎呀!这个我可不干啊!”毫无疑问,这名干部脑子里也充满了“择事而后有劲”的想法。正因此,许世友在会议上批评:“身体那样好,应当上刀山、下火海都干,为什么到海岛就不干……真替他难为情。”

干事业,离不开忠实苦干的劲、攻坚克难的劲、牺牲奉献的劲,这种劲到底从哪来?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他们的动力是“千里之外的祖国需要我”;枪林弹雨中,我军官兵不惧牺牲勇往直前,他们的信念是“为金钱,黄金铺地龟孙才来;为祖国,地雷遍布老子敢上”;新时代,扫雷战士杜富国做出“让我来”的英雄举动,他心里想的是:“参军入伍,就是为了上战场”……由此可见,因信仰信念、大忠大爱、职责使命而生发的劲,正是我们事业的基座、胜利的基石。

“人人都是螺丝钉”“我是革命的一块砖”,曾几何时,这样的声音激荡在每个人的心间。随着时代发展,价值选择日趋多元,理想不再排斥个人追求,特别是社会上,很多岗位“条件不好允许换,吃不了苦也可以走”。这种现象,在市场交换原则中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到,一旦这样的观念成为“明智选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就难免会身陷丧失理想信念的迷雾。

强烈的职责使命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我军鲜明的政治特色,也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不管时代怎么变,我军听党指挥、令行禁止的品格和要求没有变,备战打仗、勠力强军的使命和追求不会变。正因此,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精武强能、担当作为。

习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青年官兵要胸怀大志、怀揣理想,到强军事业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历练、去战斗,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