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几千年来,人们不停地探索战争制胜之道。有人认为,强胜弱败是战争的普遍规律,实力强大的一方总会打败实力弱小的一方。但是,如果强胜弱败是战争规律,是不是只要在战前比较谁强谁弱,就能知道谁胜谁败?战争难道仅仅是计算谁强谁弱?无数人研究战争,力图认识战争的规律,强胜弱败究竟是不是战争规律?
强胜弱败是概率不是规律
所谓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联系。硬币抛向天空,一定会掉落下来,这是规律。而硬币掉下来,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是概率。如果强胜弱败是规律,那么在战争中,强一定胜,弱一定败。果真如此吗?
首先,回顾人类战争史,强胜弱败不完全成立。从几千年有记载的战争来看,强不一定胜弱,以弱胜强的例子数不胜数。世界范围,希波战争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中国古代,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也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人认为,以弱胜强是在强弱转化后夺取胜利的,实际还是证明了强胜弱败。从大量以弱胜强的战例来看,确实有不少战争是弱者经过长时间积累,综合实力超过强者,并最终战胜强者,但也有一些战例双方实力没有经过转换,一些高明的将帅凭借弱小之旅一战而胜强者。其次,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看,强不一定胜弱。神机妙算的指挥运筹、不怕牺牲的精神勇气等都可能导致以弱胜强。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就是抓住敌孤军深入的弱点一举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体现了高明的指挥艺术。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强。许多战争就是因为弱者采取积极防御的手段,有效地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而最后夺取战争胜利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也是夺取胜利的重要砝码,是以弱胜强的精神利剑。最后,盖然性和偶然性也可能导致以弱胜强。无论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到何种地步,指挥员也不可能对战争中的情况做到绝对一清二楚,不可能完全消除战争迷雾。指挥员即使对战场经过缜密考察,对计划进行了反复推演,对行动进行了周密部署,也可能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战争中出现各种盖然性和偶然性。而战争中的盖然性和偶然性,会使得战争结果扑朔迷离,强不一定能胜弱。
强胜弱败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强胜弱败不是战争规律,仅仅是概率,为什么还要加强军队建设、建设强大的军队呢?原因是,虽然强胜弱败不是战争规律,但强胜弱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以田忌赛马为例,如果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跑得还快,那么孙膑再有才能恐怕也无济于事。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所向披靡,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并非是他们所攻击的弱小国家没有军事人才,而是因为英国实力强大到产生了“代差”。如果只是相对的强,正如齐威王的上等马跑得过田忌的上等马,但中等马却跑不过田忌的上等马,便给孙膑施展才能留下了余地。在相对强中,如果强的一方主观指导水平更高,赢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两方的主观指导水平相当,强的一方赢的可能性大;如果弱的一方主观指导水平高,弱的一方也有赢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推测出:在赛马中,绝对强或相对强的一方赢的可能性更大,概率更高。如果把强分为绝对强和相对强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又各自区分为主观指导水平高、相当和低三种可能,不考虑盖然性和偶然性的影响,就可以粗略算出强胜弱败的可能性为六分之五,即达到83%之多的得胜概率。
上面是以赛马为例,不过是双方各三匹马、固定的赛场和规则而已。而战争是拥有千军万马的作战双方甚至多方较量的结果,要复杂得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据此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一是绝对的强能够打败绝对的弱。如果强者是绝对的强,就像当今一些国家所求的“绝对优势”,一旦实现,就可能造成一边倒的局面。二是强得胜的概率大,弱得胜的概率小。作为强者,特别是相对强者,虽然得胜的概率大,但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以为强一定能胜,骄傲轻敌则失败的可能性就加大。作为弱者,不能因为强者表面的强大,而丧失夺取胜利的信心。如果弱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有打败相对强的一方的可能。三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军队既要善于在战争中以弱胜强,更要立足于平时建设得更加强大。不同国家的军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作为弱的一方,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过于迷恋主观能动性,在军事科技、武器装备上一定要奋起直追,即使暂时落后,也决不能陷入绝对落后的局面,使主观能动的发挥失去必要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始终把军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紧紧抓住科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