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战争是战争指导中一个重大且特殊的命题,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使战场胜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政治收益;做得不好,则可能使战场胜果化为乌有,甚至可能转化为政治负资产。毛泽东指出,应“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结束战争的指导更应如此。
应紧前考虑战争结局,充分做好筹划和准备。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因此,战争指导不仅要筹划如何发起、如何进行,更关键是考虑如何结束,既解决“打”的问题,也解决“止”的问题,即“在迈出第一步之前先考虑好最后一步”。不能只考虑如何启动战争机器,而不认真考虑如何使战争停下来。开战之前就应对战争可能的结局以及战后安排等做好深入研究,充分估计不利因素,及早采取措施。
回顾人民军队的作战史,决策者对于战争结局的整体把握,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更大可能性。例如,中国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决策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战争可能的结局:“第一,歼灭或驱逐‘联合国军’,彻底解决朝鲜问题;第二,迫使‘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撤至‘三八线’以南,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第三,打成僵局,或被打败,美国公开向中国宣战。中国努力争取第一种可能,准备接受第二种可能,力争避免第三种可能。”正因为对战争可能的结局有了充分预测,才能在战争进行中时刻掌握主动权,以最有利的局面结束战争。
准确预测战争结局,要求决策者深入了解对方意图,避免战略误判。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战争是敌对双方的对抗,决策者对于敌方的战略诉求是什么、决心有多么坚定、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做出让步或者结束战争、影响敌方结束战争的因素有哪些、敌方作战力量的强弱点、可能出现的行动干预等问题,都应做好充分了解和应对准备。
结束战争指导要贯穿始终,直到和平真正实现。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认为,战争不是止于战场的胜利,而是止于战后和平的获得。美军在经历了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战争泥潭后,意识到战场行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赢得了战争。美国国内众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反思,指出美军作战关注点仅仅止于战场行为的结束,缺少对战后安排的重视,甚至完全忽略战后安排,这种在大战略思维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其战争失利的最重要原因。历史证明,战后安排处理得好,才能长久地维持和平;战后安排处理得不好,不仅不能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还会造成地区乃至国际局势的持久动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秩序恢复、和平机制建立、经济重建等战后安排重大问题。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军事行动成果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与结束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尽可能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因此,不能排除敌方视结束军事对抗为一种保存实力、以备再战的手段。例如,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企图利用假和谈来恢复军事实力,而我方则及时识破其阴谋诡计,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有效保卫了胜利果实。由此看来,结束战争指导一定要贯穿始终,直到和平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