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简介
2006年10月9日凌晨,美军第4机步师一个加强坦克排和伊拉克政府军一个十余人的突击排编成突袭分队,进入位于巴格达以南的迪瓦尼亚城抓捕一名反政府武装要人,遭到伏击。伊拉克“马赫迪”民兵用单兵火箭击毁一辆美军坦克,并对美军展开围攻。为了避免坦克上的技术秘密泄露,美军突袭分队没有突围,就地组织防御。双方激战4个多小时,美军在空军力量的配合下守住了阵地,最终在援军接应下撤出战场,并拖走了被击毁的坦克。这场战斗规模不大,但特点突出,展现了数字化装甲分队的体系作战能力,因而引起了军事专家的关注。
讲评析理
传统观念认为,装甲部队既不擅长夜战,更不宜于巷战。但随着陆军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地面战斗,装甲部队不可避免地要遂行夜间城市作战、巷战任务。装备也好、战术也好,研究、训练断不可少。迪瓦尼亚夜间战斗,美军突袭分队和增援分队总共9辆坦克,在巷战中与近千对手激战4个多小时,完成了抓捕任务,虽然损失了1辆坦克,但没有人员伤亡,最后在援军协助下安全撤离并运走被毁坦克。这场战斗双方均有可圈可点的表现,对我们正确认识联合作战,尤其是重新认识装甲部队的建设、训练及运用不无裨益。
先进可靠的数字化装备帮助美军赢得战场优势。美军M1A2SEP是接受过“系统升级计划”改造的新一代数字化主战坦克,加装有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地图、热成像瞄准镜等装备。车长可操作车顶的高射机枪,装填手的舱口外装有一挺可沿环形导轨移动的M240机枪,炮手除了120毫米主炮外还负责操纵一挺并列机枪。M1A2SEP坦克不仅拥有强大的火力,防护性能也比较可靠,轻武器很难对其构成威胁,肩扛式火箭弹直接命中也未必能击穿,损失的坦克因为被击中薄弱的侧下部才导致起火。先进的夜视系统帮助美军获得远超对手的战场感知能力,夜间战场对于美军几乎“单向透明”,激烈的攻防对抗中,隐匿在夜色中或藏身于车辆、墙壁之后的民兵既避不开美军的热成像观察瞄准,更防不住120毫米的坦克炮,伤亡较大。数字化通联系统保证美军坦克排能够及时沟通,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在对方四面八方的围攻下,彼此有效掩护了各自的薄弱环节,守住了阵地。
出敌不意是反美武装以弱对强并取得战果的前提。总结迪瓦尼亚夜间战斗不难看出,敢战是制胜的前提。所罗门王说,危险来临时,如果你害怕了,力量就会减小。所以,弱军面对强敌,具有“敢战”气魄,积极主动地捕捉和创造战机,才有获取战绩的可能。2003年,伊拉克正规军的武器装备与美军比就有“代差”;2006年,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武器装备更加落后,即便是民兵手中威力最大的单兵火箭,正面对抗美军的先进坦克也力不从心。第一枚火箭弹未能命中,第二枚击中美军坦克却未能对其构成有效毁伤,暴露了的民兵反坦克小组很快被美军坦克炮和机枪摧毁。受挫的反美武装并没有因为敌强我弱而放弃抵抗,而是巧妙利用城市巷战的复杂地形,隐蔽待机,继续伏击美军。而美军显然低估了反美武装的实力和求战决心,完成抓捕任务后或许更感觉胜利在望,思想上出现麻痹大意,步坦协同组织不力,突袭分队的后续坦克在通过刚刚发生过伏击的街道时未能察觉敌情威胁,结果再次遭到肩扛式单兵火箭袭击。这次攻击准确命中美军车队最后一辆坦克的侧下部,爆炸产生的高温气体造成发动机起火,坦克很快报废。民兵射手的战斗精神、心理素质、作战技能以及目标选择、战机把握等都可圈可点。
陆空协同、体系对抗是以少胜多、精兵克敌的制胜关键。美军作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重视空中力量对地面部队的支援,强调用“非对称”攻击手段,以尽可能小的伤亡(最好是“零伤亡”)战胜对手。美军将领中流传着一句口号:绝不让自己的部队陷入一场“公平的战斗”。即便用最新型的数字化坦克分队对阵装备落后的民兵武装,美地面部队指挥员也没忘记呼唤空军和陆军航空兵支援。F-15战机在地面部队没有配备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的情况下,打破常规,直接用装甲部队的通信波段与激战中的坦克排建立联系,向其通报敌情并保持密切协同,多次在战场上低空掠过,震慑围攻之敌,还创造了“战斗机发射红外光柱引导坦克精确射击”的新战法,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地面部队与对手胶着对峙时,又是2架“阿帕奇”直升机飞临现场,用30毫米机炮的密集火力打破僵局。事实证明,及时可靠的空中支援是现代城市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的空中作战力量不仅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精确的火力打击、战场监视和目标指示,还从心理上给敌人造成强烈震慑,对夺取胜利发挥了显著效果。
装备落后,战术呆板必然错失战机,甚至付出惨重代价。迪瓦尼亚夜间战斗,反美武装初期不怕牺牲,利用地形巧妙设伏,用简陋武器击毁一辆美军先进的主战坦克。但后续作战却组织得乏善可陈,反美武装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但猛烈进攻竟没能毙伤1名美军及配合美军作战的伊拉克政府军,连击毁的坦克残骸最后也被对手拖走。客观来看,美军战斗力虽强,却绝非无懈可击。如此悬殊的战损比更多是因为反美武装武器落后,进攻战术呆板。如果“马赫迪”民兵能引进或改造出大功率电子干扰器和较先进的单兵反坦克火器、单兵防空导弹,或许能破坏对手的通信联络,毁伤更多坦克、直升机、甚至F-15。即便没有先进装备,若能借助烟幕弹、防红外侦察伪装衣等装备有效雾化战场,或者前期加强战场建设,作战中充分利用地道、下水道等隐蔽地下通道创造条件贴上去,则完全可能赢得“公平战斗”的机会。近战中,单兵火箭、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燃烧瓶、炸药包等都能有效对付敌方坦克的薄弱部位。就算找几门迫击炮或集中兵力、火力攻击龟缩在“悍马”车里的伊军突击排,也能给对方造成人员伤亡。4小时的夜间战斗,付出重大伤亡代价,竟让对手全身而退,“马赫迪”民兵作战的低效和落后,实在值得反思。
此外,这场战斗也提醒世人,胜利绝非臆想的产物,更不是仅凭气血之勇就能轻易获得。我们强调勇于“亮剑”,鼓励合理冒险,但不是提倡匹夫之勇。孤注一掷死打硬拼是不负责任的赌徒心态。趋利避害,战胜强敌,既需要断然出手的魄力也需要谋高一筹的智慧。要立足现有条件装备,熟练掌握手中武器,创造性地用好武器、地形、天气等各种条件,将一切可能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才能打出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奇迹和辉煌。从技术角度分析,网电攻击能力、夜间作战能力、野战防空能力、“雾化”战场能力或许是当前对抗强敌亟待加强的重点。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