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以青春之奉献创造青春之中国”

——军地青年典型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分享交流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吴 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5月3日,东风革命烈士陵园,7位军地青年典型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革命纪念碑下,“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震撼军地青年典型的心灵;大漠戈壁上,军地青年典型的强国强军故事激励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官兵。

长风阵阵,松柏摇曳。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760多位航天英烈。在他们中间,有担负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中的4位,也有为保护试验装备奋力扑火英勇牺牲的烈士王来;有为搜索火箭残骸捐躯大漠的李再林烈士,还有14名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英雄。他们选择了这片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也选择了“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牺牲奉献。

“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进入最后时刻。为了保证任务安全,地下控制室内操作人员被精减到7人,由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阵地指挥王世成、二中队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纵员佟连捷和战士徐虹完成发射任务。临行前,他们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生死誓言……”军事科学院某室副主任杨党国在高震亚墓碑前放下馨香的菊花,轻轻抚摸墓碑上“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鲜红字迹,感慨道:“走上试验场就是上战场,解决重大问题就是能打仗,完成科研试验任务就是打胜仗。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始终把支撑打赢作为紧迫课题,争当科研战线新勇士。”

聆听王来烈士的故事后,刚刚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山东省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赵淑珍,抬手拭泪,良久无言。

1965年深秋,某次科研试验任务圆满结束,王来和几名战士奉命处理剩余液氧。第四台加注车即将排完液氧时,一簇红柳被意外点燃。一位灭火战士身上的工作服沾满液氧气化分子,火苗瞬间蹿至全身。王来不顾自身被引燃的危险,迅速扒下战友的工作服,自己却被烈焰燃烧。他一边大喊着不要靠近我,一边挣扎着跑向戈壁滩深处。在王来身后,留下38只焦褐色的脚印。

“沙雪映航城,步履在远征。一心忠事业,生死铸丰碑。”航天英烈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军地青年典型。时代楷模、陆军某部上士王锐说:“牺牲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航天烈士平均年龄才27岁,他们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青年官兵学习和继承。”

5月4日,黄沙蔽日,红旗飞卷,军地青年典型分组走进发射测试站基层单位。火箭军某部三级军士长侯长岭与青年科技代表畅谈个人感受:“我们导弹兵从‘千人一杆枪’到‘百人一杆枪’,再到‘几人一杆枪’,导弹越飞越远,威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向航天人学习,把强军使命扛在肩上,永不懈怠。”

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的图片、神舟七号航天员舱内服、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走进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史料见证光荣与梦想。看着军地青年典型和青年航天科技工作者满怀激情地交流分享,记者分明感悟到,不同时代的青年楷模拥有共同的追求——以青春之奉献创造青春之中国。

(本报酒泉5月4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