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简况
娄烦镇战斗,是八路军抗战史上中外记者团现场观摩的一场战斗。娄烦镇,地处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位于吕梁山区腹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重镇,1942年被日军侵占。1944年8月28日,八路军晋绥军区发动秋季攻势战役,由八分区二支队担负收复娄烦镇的战斗任务。9月23日夜,娄烦镇战斗正式打响,25日夜战斗胜利。娄烦镇战斗参战兵力仅3个连队,战斗历时不足3昼夜,歼敌80余人。中美英苏等国记者组成的中外记者团亲临战场现场观摩。
研史析理
娄烦镇战斗规模虽小,但国际影响不小,政治意义重大,它戳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八路军的造谣、诬蔑,使外国记者信服八路军在敌后是真正坚持对日作战的。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事迹通过中外记者团笔头和镜头有效传播到全国、全世界,产生了良好效应。
“重视”是娄烦镇战斗宣传成功的基础。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大肆散播“八路军抗而不战,游而不击”等谣言,对我军造成了不利的国际舆论影响。1944年4月,由中美英苏等国记者组成的中外记者团将参观访问我抗日根据地。毛泽东等党和军队领导人当即决定把握这一难得机会,做好外宣工作,打破新闻封锁,消除虚假宣传影响,提升我军国际形象及影响力。在中外记者团抵达根据地之前,总政治部即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军对外宣传工作的指示》,要求“敌后各地区部队首长及宣传机关,注意指导并组织我军的对外宣传工作”,特别强调“打小仗也要报导,生动有力地宣扬我英勇战绩”。中外记者团在延安活动期间,毛泽东专门电告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中外记者团)将赴晋西北参观”,并强调了国际新闻报道对我军的重要性。1944年9月6日,记者团抵达晋绥军区八分区辖区。根据晋绥分局、晋绥军区指示,八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罗贵波热情迎接了记者团,并在娄烦镇战斗前夕组织部队开展层层动员教育,讲清中外记者团现场参观此次战斗的重大意义。60多年后,当年参战的八路军老战士赵廉洁还清晰记得“政委给我们讲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意义”,一是“粉碎国民党的造谣诬蔑”,二是“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所以,上级交给的这个任务,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圆满完成。”全体指战员对国际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娄烦镇战斗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奠定了基础。
“主动”是娄烦镇战斗宣传成功的关键。在记者团之前的采访活动中,我军出于确保记者们人身安全的考虑,通常只安排记者在后方参观俘虏及战利品,尽量避免记者靠近前线。但随行国民党官员却频频置疑俘虏及缴获的真实性,并不断造谣诬蔑。八分区领导在据理力争、严词驳斥的同时,决定主动邀请记者团现场观看即将展开的娄烦镇战斗,用“真实”回击国民党的“虚假”,切实掌握宣传斗争的主动权。25日夜,我军掩护记者抵近距敌碉堡不足300米的前沿阵地,带领记者亲眼观看我军构筑工事,亲身感受日军炮火袭击。战斗中,我八路军指战员奋勇作战的场面和人民群众不顾危险,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弹药、转运伤员,以及将熟鸡蛋、烧饼、绿豆汤送到战士们面前等场景使记者们深为感动震撼。记者们接连发表通讯文章报道此次战斗和在根据地的见闻,路透社记者武道在《大美晚报》发表《我从陕北回来》长篇通讯,高调地宣布“关于第十八集团军是否在和敌人作战,我能够回答‘是的’,我在晋西北看见了这样的战斗!”
“真实”是娄烦镇战斗宣传成功的根本。娄烦镇战斗前线,当外国记者得知我军没有火炮时,惊呼:“日军碉堡这样坚固,没有大炮能打开吗?”随行的王长江司令员自信而幽默地说道:“放心吧,先生们,我们的‘大炮’埋在地下,‘炮弹’早已钻进敌人堡垒的基座下了。”原来,我军挖掘了直通敌碉堡下方的地道,并用14个棺材装着4000斤炸药,通过地道运送至敌碉堡地底下。随着一声令下,预埋的炸药被引爆,轰隆巨响中,日军碉堡腾空炸起,我军随后发起冲锋,赢得战斗胜利。抗战时期,毛泽东曾专门电令各部队,要求“我军公布战绩的数字一律不准扩大,均发表实数”,并鲜明指出为扩大宣传影响而加倍报告战绩的办法“对群众不真实,对党内造成虚假作风,对敌人则引起轻视,对外界则引起怀疑”。娄烦镇战斗中,没有拔高,从指挥员到普通一兵都展现出最本真的一面,既没有妄自菲薄,过分强调武器装备的简陋;也没有像近些年的“抗日神剧”一样捏造虚构、夸大其词,而是用“真实”打动记者。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舆论斗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战场”,新闻舆论战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作战样式,媒体成为了特殊的作战武器,制新闻权的争夺异常激励,新闻舆论的作战功能日益突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战时国际宣传工作,着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动公开发布相关信息,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创新模式方法,并紧紧抓住“真实”这个根本,建立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确保宣传实效,在执行维和、护航、维权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未来作战时,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主动占领军事舆论斗争的制高点。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